微信分享图

墨荷与人生

  荷是中国文学、绘画中历代不断吟咏的题材,从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到现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从宋人工笔重彩的荷花,到八大、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笔下的荷花,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近观画家王玉珏的一批以荷花为题材的写意中国画,颇有感触。王玉珏的写意荷花大笔挥洒,连染带皴,张弛有致,简而不空,重而不滞,在大片的墨色交融中烘托出独特的以暖色勾画的荷花,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赋予荷花以高洁、清逸之气和强烈的生命力。在构图上,王玉珏将中国画笔墨中的点、线、面、浓淡、干湿有机地纵横交错穿插,使古老的写意荷花形式,产生出一种新的构成意念,从而呈现出一种新的气象。

  从王玉珏的艺术简历来看,她早年所从事的是与写意截然不同的工笔画创作。她的代表作如上个世纪60年代的《山村医生》、70年代的《烈焰燎原》、80年代的《卖花姑娘》、《冉冉》、《淡淡的小花》等,以精致严谨的工笔或半工意的方法来表现现实生活,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气息,成为令人回味无穷的佳作。

  在经历了丰富的时代生活、刻苦的艺术锤炼及不断的文化积累之后,王玉珏逐渐舍弃了一度使其功成名就的工笔的表现方法,转而向独具个性的写意之笔蜕变。这是一种不乏勇气的变革式的自我完善过程,它使人们很自然地联想起黄宾虹、赖少其等大家的变法。在长期埋首于传统并取得成功之后,正是他们勇于变革、乐于实践和不断创新的锐气,才使得传统的中国画艺术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并使今人对中国画的前景依然充满信心。

  写到这里,不由得想起当代一些对绘事涉足不久、能挥洒几笔便自以为成大师者,也许,他们把中国画看得太简单、太表面了。倘若没有“饱游饫看”的人生阅历、“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艺术实践及“心师造化”的文化积淀,也未做到“书画清高,首重人品”,那么,中国画只能是快餐文化式的苍白而表面的“流行艺术”。这是我从王玉珏写意荷花中得到的一点启示。

  2002年初春

作者:黄唯理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作者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