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与城市磨合是一场水墨交融

  私人•史记

  以个人史拼贴为城市史从最初对深圳的“没感觉”到宣称自己是纯正的深圳人,陈湘波与深圳的同化过程是一场水墨交融的互相渗透。

  年轻的城市更愿意吸纳个性化的灵魂,在被城市改变的同时也改变了城市向上生长的姿态,从而密不可分。

  陈湘波,国家一级美术师,关山月美术馆馆长

  1994年,这城市跟毛坯房一样

  1986年,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生陈湘波得到深圳大学要人的消息时,心头不起一丝涟漪。深圳是什么?应该是个经济发展迅速的新兴城市,然后呢?好像就没什么了。当时的艺术青年陈湘波迷恋于文化积淀深厚的广州和创作氛围宽松的美院生活,宁愿选择距广州半小时车程的肇庆做几年老师再考研回学校,也不愿去到完全陌生、传说中文化气息约等于零的深圳,“真的是对深圳没感觉,也不了解,一门心思围着广州转。”

  直到8年后,广州美院教师陈湘波受邀参与筹建关山月美术馆,才得到了深圳的第一手视觉资料。“上海宾馆以东还是城市的模样,上海宾馆以西都是工地,来了以后就在工地上搞基建。与繁华的广州、舒适的美院生活瞬间割裂,完全融入不了这个毛坯房一样的城市。整个人处于彷徨、漂浮的状态里。”显然,陈湘波对深圳的第一印象并不怎么好,这个城市暂时还提供不了悠闲的画室和艺术甜点,只发给他一顶安全帽。

  2003年,花了9年才融入城市

  1998年,陈湘波站在梅林一村新建起的楼房下,想着上面有一户是自己将来的家,心里踏实起来,第一次发现自己对于深圳而言可能不会是个过客的角色,“那一年,分到了房子,家里人都安顿下来,孩子进了学校,有了在深圳扎根的念头。”

  1年后,关山月美术馆承办的设计艺术展首次进入全国美展;2002年,该馆“新中国20世纪美术研究”获得广泛认同;2003年,关山月美术馆承办03设计展。“设计是一个与生活、商业密切相关的行业,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平面设计艺术水平领跑全国,而我们通过整理和推动设计行业,将其内化为深圳的城市特质之一。”在深圳的9年里,陈湘波看着福田中心区从一片荒芜成长为大厦林立的现代化城市,目睹自己的努力改变着这个城市艺术文化向上生长的姿态,感觉与深圳交缠融合到了一处。

  2003年,舍不得这城市如此年轻

  2003年,陈湘波有一次离开深圳的机会,广州美院邀请其回校任教并迅速将调令发至深圳市文化局。“当时有点怀念高校教师的生活,同学、朋友都在广州美院,也没细想就答应了下来,可真要走时还是下不了决心。”陈湘波最终决定留下,当初深圳的年轻让他适应不了,现在却成为驻守的理由,“它让我感觉亲切,像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充满活力和生气,我去过的欧洲很多城市跟它比起来可算是死气沉沉。”

  2009年3月,陈湘波坐在关山月美术馆的办公室里,规划着美术馆改建后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从一个纯正深圳人的角度出发,他希望美术馆能够营造舒适氛围吸引更多的市民享受艺术愉悦,加深对这个城市的认同和荣誉感,让“城市从内到外都生长旺盛。”

  ●给你忠告

  1.在深圳这个城市你要迅速找准自己的定位,无论创业还是求职都要抓住适合自己的那个机会。

  2.只有深刻了解自己的人才能做好多选题。

  3.不要抱过高的期待———深圳是个适合年轻人做事的城市,但也无比现实。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