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周海圣
编者记:借周海圣先生来京商谈 圆明园展览之际,记者借此机会专访了台湾古董商周海圣先生。与今天艺术经销商该做拍卖行、艺术公司变着花样来经营相比,周海圣从接手父业起,就一直是遵循着传统经销商的经营方式走了几十年,那么这条职业道路上周海圣又是经历什么?
命里注定,终成古董商
相对其它产业而言,艺术圈并不是一个很大的圈子。在访问诸多成功的艺术商人后,记者几乎能归纳出一些成功的因素:执着的喜爱、敏锐的眼光、必要的财力或者有在拍卖行工作的经历。也有的因为出于收藏之爱好然后转变成了古董商,等等。其实把一个人推向艺术经营之路,家庭的渊源也很重要。世界上并没有一个专业化的训练机构来培养古董商,有一大部分的引导来自于家庭的影响。如今欧美的许多顶级古董商原本就因为家里的前辈是古董商或者收藏家,受这样的熏陶于是承袭下来也做起了艺术品生意。
台湾艺术商人周海圣就因为有了一位古董商的父亲,他在念高中的时候就到父亲的店里帮忙看店、打扫卫生,几乎有一年多的时间跟随父亲打理生意后他就对艺术品经营产生了兴趣,并期望在高中毕业后把自己一辈子的职业定为古董商!虽然后来也绕了很大的圈子,并尝试做了些别的工作,但是仿佛是命里注定,“心目中的人生目标一直没有变化过!”周海圣说。从小耳濡目染加上亲身经历,使他在有多种选择的人生道路上最终还是没有偏离艺术品经营的传递。所不同的是,他父亲经营古董店年代,还没有像今天分类这么细,古董器物和书画都会有所涉及。到了周海圣接手的时候虽然还是多种经营兼有,但他把精力和财力更多的倾注在书画上面。
周海圣回忆数十年的经历也是感慨良多:“在这个市场里,我们是幸运的一代,我父亲做古董生意几十年里就是四个字‘养家糊口’!而今天的古董商绝对不止是养家糊口了,用几百万美金、上千万人民币在国内外买东西,这在以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他认为,也正是基于艺术品经营的诱惑力,目前国内很多的经营者不是基于喜欢和是兴趣来做这一行,而是单纯的觉得有利可图。“这跟国外有所不同,因为在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到火爆的市场,跟喜不喜欢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可以挣钱。只要能赚钱都来了,轻轻松松开一个店一个月就能挣几万块钱,现在还有什么生意比这个更好弄的?但想做得好,其实没有那么轻松!”
经营之路:苦与乐谁知
周海圣数十年来经营艺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几度放弃,几度拾起。据他回忆,自美国念书回来便考虑做生意的事情,恰在那个时候父亲卧病在床,自己脱不开身,所以无法独立开店做生意,于是选择与一位裱画师傅合作。但这个店只经营了一年,让他意识到生意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好做。不好做的原因有二:一是初做生意便是拿父亲积攒的东西来卖,以“零成本”来运营,卖出养家糊口的钱使他觉得难堪;二是这个圈子有一点让人很不舒服——互相“打枪”,打枪意指经营者之间刻意说人坏话。一个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懵懂小伙儿做点生意,便遭到圈子里老大哥的打压,使他倍感不爽。
反复受到这样的打压后,他索性不干了,便去做上班一族。开始是在《雄狮美术》工作,直至做到主编后,又去《艺术新闻》做主编,这一做便是七年。但后来和《艺术新闻》的总编有了些矛盾,他的上司居然在不经过他同意的情况下,很粗暴的撤了他的稿子。于是一气之下,他又决定回头做生意了。毕竟有艺术品经营方面的经验,即便是选择做上班族,以对古董生意的熟知,也使他有比较足的底气,于是跟上司说“拜拜”居然很轻松!他自信地认为,就算自己不上班回头做生意,一样饿不死!因为即使在上班的间隙里,爸爸的朋友也时不时买点东西,一年也能额外挣个几十万!可以说与艺术品经营的缘分始终没有断开过。
周海圣决定不再领薪水是在2000年,而当时艺术品的生意并不好做,东西卖得非常便宜。于是他拿自己的房子做抵押借了600万台币。拿这个钱通过网络从国外买了很多玉器、杂项类的小东西。但那时太大意,太过于轻信图片,结果拿到手之后发现全部是潘家园的地摊货。所以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抵押来的600万一下子输光了。当时书画的生意很差,但也只能靠它熬着,到了2002年生意开始有点起色了,市场正式爆发是在2003年非典之后。那个时候让他就突然感觉到东西能卖得动了!起初跟台湾的同行之间做交易,而同行们却把东西拿到北京卖。
中国大陆艺术市场的崛起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接触大陆市场的契机是在2003年,那时北京在办古玩城展销会,我和我哥便搬了些瓷杂类的东西去卖。因为书画并不好卖,所以只带了些扇面。在那个展会上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赵旭,之后和他做了一年的生意。那个时候利润已经比较可观了。04年的时候,开始与拍卖行接触,拿东西上拍,第一场让我挣到的钱大概是一百万人民币。十几件东西才挣一百万人民币,今天看来好像很可笑,但在当时,我从来没有赚到过那么多钱!得知拍卖结果的时候,真有‘飘飘然’的感觉!以后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赚都是有的,但再也没有过当初那种感觉了!自此,我开始跟北京、上海的拍卖公司合作,一直走到今天。”
盈利模式:从信息差到地域差
传统的古董商都是以信息差价获得暴利的,包括周海圣刚入行时也是在“吃”信息差。但是随着拍卖的兴起、网络的发达,靠这种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利润的机会已经很小了。他说:“很多传统的商人还是喜欢‘捂着做’,确实,资讯的不对称,可以给自己带来最大的商业利益,比如你看到一张张大千,老先生搞不清楚状况,你就说是假的,老先生一下心慌了!你说这样子吧,五千块钱你让就让,不让就算了!这种事情常常在发生。但我这个人我不喜欢说假话,看真就真,假就假,但即便看真,我也不会超过心理预算去拿货。偶尔一件东西可能拍了天价,但我绝对不会按照这个‘天价’来做估算,这在财务上会造成很大的危险。而且我也明白,我拿下来的东西,拍卖行还是会往死里压价,所以风险还是我在承担。”
周海圣回忆说:“07年以前台湾市场的书画量很大,因为过去买了20年,不断地积累,东西都存在台湾。由于过去经济不景气,书画也就不好卖。到了02-04年的时候,人们突然发现东西卖得动了,便统统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让出了。突然间能卖掉了,即便只是本钱回来,也已经很高兴了。所以那个时候价钱便宜、生意好做。这种情况持续了两三年。05-06年的时候大陆的‘热烈’波及到了台湾,大家都看到大陆市场有多‘火’,自然不满足于再卖本钱了,书画价位自然一路看涨。05年的时候翰海就已经来台湾征集了,我若记的没错,翰海是第一家来台湾的大陆拍卖行。后来就多了,嘉德、保利,现在没有不来台湾的拍卖行了!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情况下,台湾的东西火速销往大陆,在拍卖的挤压之下,商人自然就很难做生意了。基本上看不到东西了!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卖不掉的、拍卖行不收的,要么就是东西本身有问题。所以到了07年,货源明显吃紧。08年的时候,雷曼兄弟出事了,我的一个朋友鼓励我,说欧美市场不好,一定会放东西,让我去国外找货。我便听了他的话09年开始踏出国门了。”
周海圣坦言,如今的商业模式主要就是从国外的拍卖行进货,再送到大陆的拍卖行,私人间的生意做的很少了。然而跟拍卖行的合作也是需要磨合的。“现在主要就两家公司——嘉德和诚轩,一方面熟悉,另外信用也不错。我跟他们的合作都是第一次合作大家就非常愉快,非常满意,到后来即便卖的不是太好也不会介意了,就像交男女朋友一样,第一眼顺了后边都好谈,第一眼不顺后边就很难了,我也有跟个别拍卖公司第一次就搞砸了,后来简直是苦不堪言。”
近几年掀起的海外回流热,也不禁让人担心海外的中国艺术品是不是也快挖完了?周海圣认为短期之内是不会出现的。“08年之后,欧美会长时间的往外释出中国艺术品,所谓长时间至少是十年,08年到今天才只有五、六年,所以还有一段时间。而且欧美所谓卖东西不只是包括个人,甚至大学、美术馆、博物馆都有可能。对于公共艺术机构来说,金融海啸之后他们募款的能力统统下降了,日常开销都变成一种负担,他们就会淘汰部分藏品来填补这个负担。”周海圣意识到,大陆市场一经兴起就以飞快的速度发展,现在大陆在艺术市场上面表现出来的财力和魄力都是港澳台地区无法比拟的。当海外和大陆市场产生如此大的差异,这就为中国艺术品产生地域差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输赢关键:在于眼光独到
港台的艺术市场相比大陆兴起得早,但大陆市场这几年亦是奋起直追。在周海圣看来今天无论是港台还是大陆的艺术品经销商,在经营模式上已然是大同小异了。让他颇为有感触的是:大陆市场的迅速发展,使得内地的商人在资金上显得格外有‘魄力’。当资金不再成为问题的时候,作为一个商人决定成败的关键就是眼光和魄力,如果有财力自然是如虎添翼。但眼力是一切的前提,这个眼力不光指对东西真假的判断,对于商人来说,买对东西还要买对价钱。专业的商人要能读出艺术品的特别之处:“类似的东西,品相的好坏,包浆的好坏,有没有带款,带款可不可靠,是不是名人收藏,这个都可能加分或者减分。假如你能看出这件东西的独到之处,你便有胆出价。当你卖的时候,你也要说服潜在买家,让他们也能看到这件东西的特别。这就是成功的生意!”
谈到眼光跟营销的关系时,周海圣依然认为眼光重要。“假设你有眼光看得出一件艺术品物有所值时,一句话不讲就买下了。这就考量你看得懂还是看不懂了:看不懂就看不到这个价钱,但是看得懂就敢买下!因为古董这个东西,好的古董没有可替代性。今天不买这件,明天买那件只是表现为花钱一样,但是这件东西跟那件东西绝对不一样,绝对是两回事。”
谈话即将结束,周海圣表现出对未来艺术品行情坚定看好的信念,他认为当今人们对艺术品的热情,保守一点说百年未有,夸张一点就是前所未见的一个“大多头”行情。因为从晚清到民国,国家积贫积弱,当时是面临崩溃的一个市场。今天艺术市场的繁盛的基础是依赖于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中国国力的强盛!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