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谢海的寻根之旅

  在东方艺术文化语言中,有着一千余年发展的水墨画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语言,有着极为成熟的审美取向,阐释着中国的文化艺术立场。然而,这种媒介语言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不可避免的与外来特别是西方的文化理念产生了强烈碰撞。这种碰撞延续至今,水墨艺术家们有的坚持延续水墨画的笔墨传统,有的又在不断寻求创新,形成了多元的水墨画生态。

  可以说谢海是当今美术传媒界最知名的编辑、记者之一,同时,他还是当下最炙手可热的策展人和美术批评家。但是,这些身份还不是他的全部,他还是一位艺术创作的实践者——10余年来,他的作品频频入选国内外一些重要的学术展览、被一些重要的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就是一个明证。

  与谢海相识纯属偶然,随即被他的真性情所吸引。虽然他看似随性潇洒,但对作画要求极高。可能他画面的选题看似随意,表现看似无序,却一直恪守着中国画传统笔墨承传人的职责,讲究“笔笔有来路”,讲究画面的气韵,尤其注重运笔及线条的节奏感,哪怕是一个墨点墨色的变化,都严格执行“六法”的标准。

  翻阅谢海的个人画集,不难发现他笔下的作品有三种形式:一是中国最传统的折枝花卉,在这一系列画作中,有他对齐白石花鸟画构图、笔墨艺术理念所进行的盘点式吸纳消化和再创造,直到今天,他的案头依然摆着厚厚的齐白石画集,并且不厌其烦、周而复始地临摹、研习着,这是他对齐白石、对传统的敬畏;二是桌上的风景,主要是表现案头永远开不败的花花草草,这些种在盆里的、插在瓶里和其他器皿中的花卉走进了画家视野后,一直成为其热衷表现的对象而孜孜以求地耕耘着;三是以抽象意蕴进行笔墨探索,这些从有形到无形、从通透明亮到一片深邃的作品,试图从水、墨二者出发,挑战水墨画语言的最大尺度。

  在他笔下那一幅幅天真烂漫的作品中,我们确实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以及随性之间处处显露的真性情,以及水墨那份剔透坦荡、变化丰富的独特感染魅力。在谢海心中,水墨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图式,而是在不断加深对丰厚中华文化的理解上,把水墨看作提炼、延伸自我触觉与情感表达最适合的方式。

  此次展览汇集了谢海近几年的精心力作,分“致敬齐白石”、“海画花花花似海”、“画我心深处”三个单元予以展出,比较全面地展示了谢海作为媒体人、作为思想者之外的艺术才情。

  谢海曾对我说,他是带着对齐白石的敬畏来湖南办这次展览的,这是他艺术之路上不断“寻根”的一次历程。那么,就让我们共同在湖南省藏福美术馆,循着水墨晕染的痕迹,细细聆听“海的声音”。

  湖南省藏福美术馆馆长 李创

  2013年5月26日

作者:李创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