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画要讲功力,要注重意境,更要以文化人的文化修养倾注于笔墨的繁简中。这已经是所有学习者、研究者、创作者形成的共识。严格的说来,离开咫尺,就会遥隔千里。
翻开画作,息心定气,神情飞扬,思绪连绵,观者需要一种状态,一种赏心悦目的状态,自然而然,观画的人便与画家的功能触击,闪电般的交感,沿着最合理的思路进入。接着,该出现的林林总总,皆可成为审美的最佳效果。
我与画家吴晓毅之深交多年,其人,其画,既熟悉又陌生,这样的关系很有魅力。许多回顾,许多展望,更有许多悬念和期盼,但我总想以十分苛刻的眼光去刺激他的反思,比如:明明一幅气势逼人的6尺整纸《夏日》作品已在国家画院展出并获奖,众口称道,我却会悄悄地告诉他,“你不觉得纸张尺幅小了,撑破的空白正在与你争吵不休呢”,他会心的笑笑。
有人说:久入芝兰之室,不闻其香也。这样的说法,很有针对性,如果以感官而论,也入情入理,然而,心神的感应,就另当别论了,晓毅先生的画,感应是很强烈的。乍一看,第一反映即是明快、洁净、简约、接着品味,你会发现更有趣,更有妙着,更有玄机,写意的充分性在画家的挥写中散发着清芳,好似行云流水的节奏中,你会分享着轻松与自在,会体验到聪慧者的平常心。
意在笔先,境由心造,言者易达,觉者易明,是中国书法与国画写意最为突出的美学原素,特别是山水小品,尺幅载天地,瞬间动乾坤,时间的美,空间的动人;其中结构的关系,构成的理序,点线的精确,墨色的韵,致物象的取舍,以及款识的考就,皆是情理所至,修养所至。这一切变化性、丰富性、偶然性、统一性,无时无处不在画家原创精神,高端思维的追寻中。揭示出深度、广度、高度、自由度。一派从容,一派生机。
你看看,画家最近推出的扇面写意山水小品;江岸的轻雾,深山的古松,石崖的苍苔,连动下渔舟的清旷,柳风拂动的鸭群,还有泊舟的悠游自得,飞瀑拂尘的洒脱……题材的选择,各有心思,过中之味,境界有别,一些画家或是忙忙碌碌奔走景区名胜,深山大川,标示着时代潮流,是一种心象,或是埋头整理,翻阅画册,窥测前人的轨迹,添加、移挪、剪裁、补缀,认真的做着这些琐碎的玩意,也是一种表情,这些画家为了实现目的,体现了某种能力,也有他们的可爱。晓毅的选择,却无意于这些方面,他更高明,更坚定地遵循着古训,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处境的美丑总是杂揉在一处,人们起初需要的美是奇特、怪异、杂耍般的技能,刺激表层的想象力,之后,是乏味乏力。他们需要提高,需要美的力量,谁给他们呢,画家责无旁贷。晓毅深明此理,他知道没有迎合,没有退让。善与美,智与美,乐与美,总是并行不悖。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心源即是智性,深行于中,虚怀若谷,吐纳不同,曲折不同,包容不同,境界也就不同了。
几番议论后,我在想,我最称道晓毅先生的是什么呢!是他的幸运,他选择了中国画,同时中国画也选择了他。还就是他无限量的潜质。
戊子中秋作常于煮峰堂
作者:作常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