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夏至——再记画家吴晓毅

  记得初识吴晓毅不久,我曾写过一篇题为《春晓——吴晓毅和他的画》的文章,眨眼间十四年倏忽而过,曾经意气风发的画家如今已过了不惑之年。期间,事业与理想,工作与生活,金钱与欲望交织在一起,人生的酸甜苦辣真让画家尝了个够!

  今年初夏时节,当画家吴晓毅把我让进他位于送仙桥艺术城的“锥屋”工作室时,我突然预感到一个自己曾经十分熟悉的艺术家即将以他鲜活的水墨语言重新登台亮相——近些年仕途一帆风顺的吴晓毅忽然改弦易辙,别人羡慕不已的官位和权力一下就被他放弃了,几十年的梦想终于要成为现实:做一个纯粹的画家,他决定从“锥屋”开始。

  熟悉晓毅的人都知道,“锥屋”乃他的授业恩师秦天柱十几年前赐予的斋号。那时晓毅一家三口与父母同住,画室与卧室共生,所谓的画案就是在十来平方米的卧室床边置一张层板,先生取“立锥之地”意,并暗合“头悬梁,锥刺股”的励志典故。晓毅明白先生的深意,从此不敢相忘,2005年入选“首届中国写意画展”的《老墙·鸽》便是诞生于那个时期的杰作。而多年前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锥屋”的匾仍被主人高挂在画室的门框上。

  “锥屋”成为画家独立精神的形象写照,其美学追求和艺术主张也通过这十几年的绘画历程逐步呈现出来:1993年跨入四川省诗书画院首届秦天柱工作室研修、学习,开明的教学风气让他不仅从乃师身上学到精湛的技艺、平和地对待人生的思想,画院众多风格迥异的画家也让他开阔了眼界,并汲取更多的营养。1995年刚过而立他就已成为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2002年他以自己酣畅淋漓的大写意花鸟画作品打动了四川省诗书画院专业画师们挑剔的眼睛,被特聘为院外画师,今年冬天,他更是凭自己独具魅力的花鸟和山水画作品顺利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我们知道,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转型,经济活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众多缺乏足够思想和心理准备的艺术家顿时兴奋不已,沉寂的艺术殿堂风生水起。吴晓毅虽不能例外——这我们可以从他那一时期创作的数量得到证实,但他毕竟是聪明的,不像很多画家那样把自己的身家(艺术上的)搭进去,相反能够在为数不多的作品中保持一贯的品质,譬如从九十年代初的《晨韵》、《刀豆》、《岁月》,到中期研修班结业展上集中展示的一组作品《鸣冬》、《清夏》、《老墙》,再到后期的《夏露》、《荷塘情趣》、《猫》。在畅快的水墨挥洒中不失精美细节的刻画,彰显现代水墨韵味的同时,用粗犷与精致的对比来努力积淀并创立自己写意花鸟画的风格特征。进入新世纪后,画家更是有意在山水画领域一吐自己的人文关怀情感和思绪。2002年秋天,适逢“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大展”在家门口举行,百忙中他以大泼墨手法创作出一幅六尺《高山夜月》,磅礴的气势挟炽热的乡情把画家的一腔热血倾于纸上。翌年,他再以家乡四川的大山为背景,六尺的《大山印象》一气呵成,随后参加了“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在十几年前的《春晓》里吴晓毅青春勃发,正奔而立。眼下,经历了事业辉煌的他忽然停下匆忙的脚步,掉转方向——人生的又一个绚烂正等待着他,但我明白这并非坦途!

  不惑而知天命,艺术方是他命的归宿。

作者:吴克勤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