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文人画,最近突然成了坊间热议的话题。部分专业画家认为文人画早已过时已不是主要发展方向,部分理论家则认为文人创作的画便是文人画,而真正的文人画家倒不吱声了。奇也怪也,文人画的理解何时变得让人各有各的说法呢?
先来看看部分当代专业画家的看法,他们中较多人认为:文人画早已过时,不是现代中国画的主要发展方向。何有此说?我以为这与近代美术提倡中国美术与西方接轨、以西方审美及作画程序为中国美术院校学习的规范、现在的专业画家多来自各类美术院校等有关。然而,纵观美术史可见,中国画发展到唐宋王维、苏东坡倡导文人画以来,元、明、清、近现代一直是文人画家在各个时代都独占鳌头,被公认为各时代的主要代表人物。如元之赵孟頫、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如明之沈周、徐渭、陈洪绶、董其昌;如清之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金农、郑板桥;再如近现代二十世纪之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等。
自元开始,中国画就以追求诗、书、画、印的结合为特点,诗词主意境,书法造骨架,画面传神韵,印章构布局,造就了四者有机联系、互为一体、缺一不可的特色。前辈大师们发现,以此四者合璧,画境惊人,更能表达中国文化的哲理内涵,不仅仅是绘画视觉这么简单。齐白石、吴昌硕等这样的画坛圣手的出现,全因这四者合力的结果。由此可见,文人画本身就有着极高的标准与极严的要求。以学习西方艺术程式而成的大部分当代画家,要理解文人画、要超越前人,委实有点难度!当然,这也许就是这部分专业画家认为要改变中国美术发展方向的理由!去掉了文人画的特点,中国画是否还能保留中国美术的自身特色呢?还能比以往更高妙地反映中国文化之本源吗?
回过头来我们又看看留在艺术史上的杰出文人画家究竟有何特点?古代成功的文人画家,他们大都“文、人、画”三者俱优,即既有文化的高度,又有洞悉艺术高地的透彻眼光及艺术理论的武装,还有哲理的思辩及文采的滋养,这是“文”,也才算仅仅达标了三分之一。有传承优秀文化的担当及自出胸臆的非凡奇想,才完成了“人”的塑造。最后,还要有扎实的笔墨造型技巧为坚强的后盾,对历代优秀作品的理解和吸收,并再创造出符合文人画情趣的新的笔墨语言,这是对其“画”的要求。这三项叠加才造就出优秀的文人画家来,岂是略懂皮毛就能成“大家”的?我们看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他们的成就,是其一生刻苦努力、不断自我否定的结果。
真正的文人画家为何沉默?究其因由,文人画艺术的探索需经历几十年的奋斗才有点滴收获,真正的文人画家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钻研。因此,他们没时间与人辩驳、没时间去争利夺位,没时间去自鸣得意,更没时间去花天酒地,他们的宝贵时间都在认真学习与认真实践中度过。故此,文人画大师基本是大器晚成。
作者:朱光荣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