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学生眼中的张老师

  走进熟悉的附中楼,推开408画室的门,“嘿,张老师--”一看到我们,他马上乐不所措地迎上来:“来来来,帮我的新画提提意见 ,真有点不知如何画下去了 ......”接着忙不迭次去搬弄他的画,像一个同学拿出自己的作品那样谦虚认真,还有点不好意思那样子, --我们附中班的班主任,张伟老师给我的感觉,更像平辈的朋友多一点。

  聚会联谊,总少不了他,他爱坐在我们当中,看着我们聊,看着我们闹,一直温和而腼腆地笑着,听着,而发表不多,仿佛他就喜欢享受这一切。而在个别的时候,他却与我们无所不谈。表面上,他一点不爱现,甚至不太会说话,而实际,他喜欢聆听,观察,他有着一种天真的敏锐,对许多事物抱有好奇心,喜欢发现,热衷新鲜事,然而也会同我们一样,发现现实的无趣时而略感失落,继而很快又拾起幻想,敏感的触觉,微妙的起伏,令他一心一意追求完美而作画。

  他的画中,无论是明亮的色彩,还是清雅的高调子,都带给人一种闹中的纯静。我尤其喜欢他的静物画,那种微微散发出高雅的气息,是一种能够让人内心平和,宁静到能使人听到自己心跳的感觉。

  有时候,成熟和经验只让我们学会了站在别人的眼光里,编造着为别人准备的感动和愉悦,早已忘记了感受生活最初的快乐和真实,庆幸在张伟老师的画前,我仍能感受到那一种单纯的追求。他的静物,他的人物,让我们知道,艺术可以如此触手所及。

  王嶷

  还记得四年级下乡,蒙古草原上,张老师像孩子一样追逐骆驼、羊群的身影;含着羊血肠对我们喊:“好吃···好吃···”时狡黠的眼神;黄河边按下快门那专注的神态;黄土高坡上勤勉的挥笔、倾听时腼腆的笑颜以及月光下寻找未归的同学时焦虑的情态。

  印象中的张老师永远那么年轻、温和、平实、腼腆。

  陈瀚

  2003.8.10

  我们都这样认为,自从小张出生后,我们的张老师就越来越年轻了。

  基本上,只要你选择下午5:30左右,在美院后门流连一下,就不难发现他们俩亮丽的身影——又是一幕爸爸接孩子放学的温馨场面,只见他俩不慌不忙,不快不慢,两步一笑,三步一戏,在金黄的夕阳的印证下,一步一步往归家的路线前进,此时,我又会不禁地想起自己孤独;然后,你也可能突然间地想通了一些关于人生的大道理,比如:什么才叫幸福,什么是快乐,什么才算拥有,等等......此情此景,只能以七字形容——简直羡杀旁人啊......接着,我就很自豪地向大家介绍,这就是我们的可爱班主任张伟老师。圆圆眼睛,圆圆的脸蛋,小嘴笑起来象歌唱,长得跟他的孩子一个样......然后......

  张老师,他的世界总是那么的真、善良、豁达、可爱、和点点的害羞,所以他的作品也同样的真、善良、豁达、可爱、和点点的害羞......

  这就是我们的张伟老师。

  李超雄

  2003.8.17

  他是个大孩子,比我们大点的孩子.这个岁数的人可以用可爱来形容的,已经不多了.也许童心对一个画家来说很重要吧.总之他保存的不错.附中的孩子对很多老师都有效仿的倾向.在与他熟悉之后听他闲话一些when i was a boy......之类的话题时,思绪总能被带到他的那个年代.荒凉的校园,夜晚的矮墙,和墙外便宜又好吃的炒粉.然后调皮的学生们翻墙而过~虽然炒粉的人依旧在,但没了荒凉的景色,没了翻墙的必要,现在的米粉也就当然没有当年那么好吃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不守纪律的学生象什么?拿枪的剑客?水底穿行的天鹅?开法拉利的幼儿园小朋友?也许只是我们的童心,需要一点点荒唐来支持.跳跃性思维本来就没有什么规律可以遵循的.

  初看张伟老师的画,就是一种浓重,重得有一点点的苦涩,好象来自画面中偏暖色调的灰,也好象来自刚刚发生转折的生活.那是一点沉淀下来的颜色,生活的,生命的.来之不易.绿色毯子上那个沉睡的女人的脸,秋天树林里一个模糊的身影,一双踢毽子的人,闭着的双眼,被固定的空间,爱的肢体语言.总有一种暗淡,一点无奈,一些平凡与不凡的交响.继续那色彩的同时,98年的那些静物,似乎能看到很多的改变.他开始在做减法.也许不需要太复杂的造型,不需要过多的环境......也许只是想换换表现的符号而已......但已经不同了.他在一步一步地走近更具体的生活.不是吗?

  如果说生活是原料,那感情就是催化剂了.哪一种感情?哪一种感情都有可能!他的催化剂,是我们与他的感情,学生和老师的感情.有什么生活能比和一群孩子一起生活更单纯吗?于是我们成了画中的人,而色彩也变得象那时候的我们那般单纯了~不~应该说是一种透彻!

  从黄昏到清晨,从灰的浓重到纯的透彻,这就是我眼中的他.我记得有个长辈告诉我他看<易经>的心得,就是将所有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其实绘画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这样概括吧.只是一个笑容,就可以将一切融化了.

  林于思

  听说张老师出书,并不是太意外,认识他以来,他一直不是一个张扬的人,很有耐性,笑眯眯的,很nice的样子,但他是一个很坚持的人,坚持自己的艺术,坚持自己的态度,坚持平静地生活。当年辞去出版社的工作,回归学校,成了我们这班小鬼的第一个班主任时,目的就是为了坚持自己的爱好,安心地画画。

  眨眼间,我们认识已是十年,从当年的师生成了今天的朋友,他的风格与艺术追求的变化我们历历在目。他总是流露出一种对生活温情与细腻的感受,对平常生活的把玩与对细节的细致挖掘,往往流露于他的画面中,画如其人,没有太多的天马行空的张扬与夸张的视觉冲击,简洁清新,自然率性。

  当然,想起张老师,回忆更多的是过去多年师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正是这种种的回忆,构成了我对他艺术风格的理解与沟通。

  李明娟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