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论(一)

  中国画是“想象的艺术”,文之思也,其神远矣。中国画是“记忆的艺术”,目以观之,存于胸际。中国画是“畅神的艺术”,解衣般礴,呼之而出。至于风骨、文质、熔裁、夸饰,当随其中。

  画画是迁想妙得,是移情联想。苏轼有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我画题句:“画山不想山,画山不像山。山是一幅画,画似一座山。”

  画若有气而无韵,犹如猛士抚长剑,空有豪健无雍容。韵随气行,形随神走,笔墨就不会霸悍。

  景以空蒙空灵为大,画以曲折含蓄为深。笔以率直雄健为骨,墨以淋漓酣畅为韵。

  艺术创作的灵感,来自偶然的一种冲动,一种意念。这“偶然”,是长期积累、思考、磨炼的结果,是包含在必然性之中的。上乘之作多不是事先精心构思与刻意设计出来的,正如怀素《自叙帖》所云:“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


瞿塘月色 30cm×48cm 2012年

  夜景难画,难在以笔墨意味写出夜景的感受,于朦胧之中,干湿、浓淡、苍润俱备。今人石鲁是天才,他画的夜景《夜店》,在黑白对比强烈处,敢用浓墨、焦墨,令人叹服。

  笔墨要苍而润,意蕴要曲而深,境界要高而远。

  浓墨难,淡墨更难。淡墨难在淡而有物,润而有笔,难在淡而有层次、有空间,难在苍茫。

  画要舒展,笔要连贯。若要舒展,须笔笔虚①;若要连贯,须笔笔是②。虚则形不碍气,是则连贯而有物。

  画以单纯为上,景以舒展为宜。

  惯常的艺术理论认为:“艺术源于生活。”此语似乎无懈可击,“实则隔靴搔痒,太笼统,太抽象。艺术与自然和生活,既相关,又无关。自然是自然,艺术是艺术。艺术是文化,是形式语言,是人类的精神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离自然现象越近,离人的精神就越远,艺术性就越低。反之,艺术离自然现象越远,离人的精神就越近,艺术性也就越高。


石鲁·夜店

  现当代的中国画,在描写现实世界的真山水上有进步,徐悲鸿、李可染诸前辈作了有益的尝试。但中国画须靠中国文化入画,靠坚实的书法用笔入画。在这方面,当下的中国画创作水平普遍下降。

  画有“大气”、“小气”之分。凡属中外大家,一定“大气”,其对立面是“小气”。“大气”注重整体,“小气”拘于细节。尽精微而致广大,枝节末叶,不等于“精微”;空疏虚夸,也不是“广大”。大气之画,要求精准、简约地表现形神。一笔下去,形神兼备,入木三分,恰到好处。

  画以“气”胜。“气”者,神韵、格局、气象也。“神”是人或物象的一种生命活力状态。有形无神则苍白无力,有神无形则神无所依。一般来说,有神必定有形,而有形未必有神。创作中,先把“神”酝酿好了,心无旁鹜地直接抒写,以神写形,神到形随。“神”是精神状态,而不是细节;细节越多,“神气”越难显现。

  中国画的大写意水墨,因其融入了中国书法的审美理念和笔墨技法,最能畅神达意,在世界艺术的宝库中最具特性、最具文化的精神性。清代龚晴皋是大写意的圣手,他题诗云:“兴到端因帚作觚,书家笔法画家摹。”这两句话贴切地反映了他创作的心路:画到兴致浓时奋不顾身,不择手段,但其原则还要借助书法的理、法和手段。

  景有可观而不可入画者,无有不可观而能入画者。三峡之夔门,高耸入云,风急浪高。身临其境,既生崇高,又怀惊惧之感。在这类大景观面前,绘画常常显得无能为力,而诗文往往能够超然胜出。古人聪明,常回避这类题材。我画此景,实在是一种愚笨的尝试。画面题诗云:“雨霁云烟起,泉涌大江流。赤甲乘风上,飘飘似蜃楼。万山齐飞动,长空任去留。我欲添一峰,无声逍遥游。”

  山插天,水如注。画三峡,当以“气”胜,因为它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长江下游平原地区的温婉细腻具有显着的不同。过多的细节或太精细的描写,在这顶天立地的大山大水面前,会显得小气和多余。

  我最好的画不是写生、构思、创作出来的,而是记忆一种感动,久久挥之不去。写生十之八九是素材资料。靠记忆中的感动能主次分明。把细节舍弃了,所以鲜明大气,这其实是老祖宗的经验法宝。今人懒惰,“对景创作”有景而无我,有形而无神。

  中国画是一门记忆性的艺术,也是一门书写性的艺术。它要求作者连贯地、一气呵成地完成一个部分,再持续地、一气呵成地完成另一个部分。作画,始于一笔,亦终于一笔,神思要一气贯通,气韵要满纸流布。不能画一笔、看一笔,更不能画一笔、想一笔,不能犹豫不决。石涛的“一笔画”就有这方面的含义。


巫峡放舟须纵酒 99cm×49cm 2010年

  巴人龚晴皋先生入禅得道,恩泽后人。兹写其诗意,并敬诗二首:“画画不难看画难,会看画了手不凡。能画者多知者少,终年打水如竹篮。”此其一。“晴皋格高不可攀,肚有诗书胸有山。此老通禅法无法,我学先生先学禅。”此其二。

  中国文化重“品”,历史上有“逸品、神品、妙品、能品”之分。上“品”的画,都值得品评议论。还有更多的画,是上不了“品”的。中国近现代的文艺理论受西方“创新”观念的影响,唯“新”是好。故当代画坛多在形式上翻新,而不在本质上下功夫。

  “古雅之美”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特征,已渗透到我们日常的文化生活之中,如名中医开药方必会“平和厚实”,写文章要有“金石气”书,画尤其要“沉郁浑茫”,这些美感都属“古雅”的范畴。“古雅之美”是王国维在西方美学“崇高”、“优美”之外的伟大发现。

  画由心生。画虽然取材于自然,感悟于自然,但落在纸上,当反映作者的情怀,此乃“写实”与“写意”的高低、文野分界处。元代的倪瓒、清代的八大山人,每幅画都是借自然之象,抒自家之意。我登峨眉金顶,俯望云海山川,宛临天庭仙境。人世间的繁纷杂念,世俗尘嚣,一概阻断。

  青城山难画,难在进入山门后,满目青翠,林木参天,曲径通幽。不识全貌,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东坡云:“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绘画之美是“有意味的形式”自然不是艺术,艺术亦非自然。艺术是由形式美感构成的,没有形式就没有艺术。但形式必须有“意味”,“意味”里面含有人的情感、人的思想、人的审美,含有文学、美学、哲学,含有不可知生命的萌动。只有形式而没有意味的作品,便味同嚼蜡。


清龚晴皋山水 2011年


峨眉居天上 180cm×48cm


三峡之险惊心动魄 50cm×100cm 2012年

  中国人对物象的欣赏“重头不重尾,重上不重下”。房屋必有个大屋顶,纪念碑和墓碑必戴个帽。书法条幅必“上浓实、下虚淡”。这种独特的审美基因,已渗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内心。《三峡之险惊心动魄》一图运用传统的“上重下轻”审美构图法创作而成。画中题跋:“三峡之险,惊心动魄。轻狂者在此魂飞,高贵者在此丧胆,唯有‘卑贱’之船工,悉水性,处顺流,敬天地,故能化险为夷。”

  2009年,我邀请北京大写意花鸟画家衲子先生夫妇到位于昌平县燕山脚下的寒舍作客,乘兴驱车进山春游。衲子先生如孩童般兴致盎然,指着尚未转绿的寒山说:“最大的人文在山里面。余即”赋诗:“燕山三月毛苍苍,沟底树绿蓬蒿黄。衲子偶出惊人语,最大人文山中藏。”


燕山春晓 69cm×69cm 2009年

  含而不露,见好就收。中国文化最厉害的是“含蓄”。《易》曰:“满招损,谦受益”,“亢龙有悔”。我的《咏牡丹》诗云:“群蝶纷纷向花来,我赏牡丹半朵开。含苞待放闺中女,闭月羞花美人胎。”


素牡丹 35cm×46cm 2012年

  如果说我在20世纪90年代的创作是把西方的造型优势运用到中国画里的话,那么,我在2008年以后的创作中,则强化了中国审美“形而上”的思维。如果说我以前的画是在西方写实和写生基础上立本的话,那么,我现在的画则是把本立在中国文化传统之上。

  大写意花鸟,必以神写形,才能鲜明,才能大气。

  画为心生,借物抒情。花鸟画在抒情达意上,比山水画更为直接。

  山水画重“意境”,花鸟画主“情趣”。一幅花鸟画,若无禽、鸟、虫、鱼活灵活现之态,无构图穿插之功,无笔精墨妙之趣,便索然无味。

  传统绘画称花鸟画为“写生”。此“写生”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画速写的“写生”,而是画活物、生命的“写生”,是观察、记忆活物生命的神态。故今人所画禽鸟,多呆板如标本,或互相抄袭,神形俱散。

  一次去动物园,看到笼中有只大黑公鸡,其腿被羽毛覆盖至爪,像穿一身黑衣黑裤的京剧武生,款款而行。因拟之。


鸡步履坚雄 69cm×69cm 2009年

作者:许仁龙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