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4-04-11 09:47
持续百余日,围绕《功甫帖》“真伪”的争议,刘益谦阵营与上海博馆专家团队屡次交手,互有攻防。随着2014年3月28日龙美术馆(西岸馆)正式开放,争议再次升温。
开馆两天前,3月26日,上海博物馆研究员钟银兰、凌利中又提出了新的证据辨伪。在《功甫帖辨伪新证(上)——翁方纲所见安岐旧藏苏轼功甫帖非苏富比拍卖“墨迹本”功甫帖》一文中,他们认为,“墨迹本”(拍卖本)本幅缺少明代项子京、清代梁清标两位鉴藏家共五枚旧印,与收藏递传史不符;同时首次向外界公布了上博所存《退还许允恭家庭寄存许汉卿旧藏文物清单》,以证该馆并未曾收藏《功甫帖》。
这是继2014年1月,包括单国霖等三位研究员提出《功甫帖》系“双钩”摩本,翁方纲跋伪,侧笔入锋与苏轼书风不符,纸张问题等学术证据后,提出的又一新证据。
此前,刘益谦团队曾在北京发布多项证据,包括纸张检测、印鉴考证等,首次反驳上博专家的观点,包括著名鉴定专家徐邦达的弟子肖平、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书画鉴藏家朱绍良、马未都,江苏省收藏家协会鉴定委员会副主任肖戈等24位鉴定、收藏、拍卖等专业人士等为刘氏站台。
真伪之辩,依然胶着。
南方周末:关于《功甫帖》递藏流传,许汉卿作为当代最近的藏家,他的家族收藏史,与官方博物馆的关系,与海外拍卖机构的接触等等,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这对真伪问题有呼应佐证的价值,对这条线索你有没有研究或关注?
刘益谦:《功甫帖》有没有到过上海,到目前为止,我不敢说肯定的话,何况,这不是事情的关键。我再三强调,回归学术,回归理性。世界上有博物馆开始到今天为止,没有一个官方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公开指责某一件(民间交易的)国内外文物,上海博物馆开了个先例,研究员公开报告用拓本去推翻摹本,而且是双钩的。拓本怎么能跟墨本对比?双钩廓填技术存在有1000年了,其实并不复杂。我拿个高倍放大镜一看就知道是不是双钩,为什么这么不严谨?
南方周末:博物馆收藏,官方曾有张葱玉、谢稚柳、启功、徐邦达、傅熹年等这些权威负责鉴定。民间交易行为如何保证拍卖品的真实性?
刘益谦:7个人,除了傅先生是世家以外,徐邦达、张葱玉,都是市场派,年轻的时候有买卖过书画,解放以后被收编到体制内了。为什么博物馆越来越弱,大部分老先生已经过世,现在博物馆研究人员都是评出来的,缺少实战。
全世界美术史传承到今天,无论中西方,你要证明某件东西是真的,穷究到极致,没有一个人拿得出100%证据。苏东坡去世差不多1000年了,谁亲眼见到他创作?他的作品在传承过程中,目前能够拿得出所有的可信的考证资料,能有多少?所以,你最多只能无限接近真实,办法之一就是考证作品的收藏递传史。
北京发布会上我们出示了各种证据,用最先进的仪器推翻了双钩廓填的争议,另外对纸张(北宋楮皮纸,不具备勾描使用的透明性)、收藏印章(《功甫帖》本幅右下“世家”半印出自“义阳世家”,将递藏推到南宋等进行了严谨的考证,学术上已经没什么好说的了。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让《功甫帖》更接近苏东坡。
南方周末:一般情况下,收购《功甫帖》这样的高古字画,在鉴别真伪方面你会提前做哪些工作?
刘益谦:一件高古的东西,肯定有流传,不可能突然冒出来,否则谁都不信。像《功甫帖》,明清收藏史清晰,民国至现当代有张葱玉、徐邦达先生的见证。由“义阳世家”可推及南宋,历史文献有记载。受市场认可的鉴定者、专家可根据作品的气息、笔墨等进行研究。其三,也是最关键的,这件东西起拍价是30万美金,最后花了800多万美金。我认为前面都是作证,最后才是真刀实枪。
南方周末:博物馆或者学院派与艺术市场目前的关系现状是什么?
刘益谦:对博物馆真正热爱书画的人来讲,他对市场的认识,与学术研究有互补性。不是说市场的一定比博物馆的强,或者博物馆一定比市场强,但是纯粹学术研究,不能被利益绑架,一旦被绑架,就没有原则了。
来源:南方周末艺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