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我同晓毅喝过无数次茶,去年十一月的一天上午,我同他在一个小镇路边喝茶,还是第一次;这次喝茶我同晓毅专门摆谈绘画,也是第一次。之前我读了他好几本画册,其中《梦乡》、《牧歌》、《沉山寂水船悠悠》、《黄山行吟图》,还有《回家》,我印象很深刻,这些水墨佳作,构图从简洁中出来,浓淡从自然中出来,丰厚从朴实中出来……
茶冲二道水时,我问他的艺术主张,他咂了一口茶侃侃而谈:“我喜欢在中国画创作时,全心在作品中体现雅气,文气,阳气,大气;反对火气,妖气,魅气,俗气,甜气,阴气。笔墨当随时代走,我不喜欢以古人的衣冠抒今人的情怀;我也不喜欢在艺术上东说西说产生幻觉,因为学术与画家无关,画家只是一个艺术的苦行僧。”
“你写生时的最大体会是啥子?”我又问。
他还是回答得很精炼干脆:“写生时,触景生情;创作时,境由心造。”
“歌德说:‘最真诚的慷慨就是欣赏。’你的好几本作品画册,很多画家对你都十分认可,我以为,你善于将笔墨精神与现代的构成意识相结合。你的作品具体表现在意新韵浓,大气,厚朴,沉静与高雅,天真自然,这是很多画家缺少也难做到的。”我大胆的评价晓毅作品的水准。
晓毅笑起对我说了一句需要细嚼的话:“如果有人说,他是为艺术而生;那么,我就为艺术而死。因为,我没有先知先觉。”
这次能在小镇的路边喝茶,是因早晨他打电话给我,说他车子遭限号,要赶公交车来见我,还要坐我的摩托车到近郊小镇喝茶,还要写生,我欢喜眯了。
晓毅坐我的摩托也是第一次,我们正摆在兴头上,他顺势摸出一支笔,倒了一滴水在茶盖头,又倒了一碟墨在瓶盖中,翻开写生本的头一页,就进入写生的过程。我心想,好多大家作画,那个派头与排场好讲究哦,晓毅写生也太当儿戏了嘛。
恰恰相反,他的面前二十来米,开来一辆手扶拖拉机改装的打米机在打米,一口袋谷子几分钟就打完了,他居然写生打米。嘿,他刚刚把手扶拖拉机打米舞完,拖拉机开起走了,然后他才画左边的大树,又画右边的小树,都是潦潦几笔,运笔也像他在开车排档那么自如,各种景物的姿态就勾勒出来了,总共用了十三分鈡,画得很有乡土味。
吃了晌午,我们路过一池干荷塘,他说他还要在干荷塘写生。他还是:一支笔,一滴水,一碟墨,一张纸,一样把景物的黑白灰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先是跍在田坝头画,后来干脆坐在地头画,简直不强调客观条件,直表胸意,直表本性。之后,他换个方向又画田坎的一排树子,塘中没画水看起又有水,最后几笔舞了一只小船,一下就更生动了。
晓毅写生一天,三幅田园小品,都如三首田园小诗,读后让人心情舒畅心旷神怡又心驰神往。
下午我把晓毅送到公交站等车的时候,我说:“第一次亲眼见你写生作画,你简直让我刮目相看。具象写生很初级;你是意象写生,贵在写其物象境意上,你抓其对象的特征,达到主观与客观统一的高度统一。”
“技法靠培养,想法靠修养。”他微笑说完,公交车也来了。
晓毅认识我是1991年初夏,那时他二十七岁,他叫吴晓毅。
早先我在报社当摄影记者、编辑,年年我要办一期摄影通讯员培训班,他是第五期学员,也是最后一期学员。之后,他有空要约我喝茶。都过了两三年,我才晓得他的写意花鸟画比摄影强得多,最打动我的是他的一幅《老墙》:一堵斑驳残缺的片石浆砌老墙,墙上枝枝蔓蔓的藤藤在冒嫩芽芽,左下角竖起一个留白的长方孔,孔的左边停了一只灰鸽子……让人产生许多回味无穷的联想。
晓毅从没有找我帮他刊发过一幅小品,我也从没有要过他一幅巴掌的大画,就喜欢同他喝茶,我们一见面就有摆不完的龙门阵,他随时吐些新编谚语,把我逗得笑了又笑,可以说同他摆谈也是一种享受。还有,我喜欢坐他的车,他开车快与慢、上坡或下坡、左转或右弯的抑扬顿挫,全然让我感觉不出来,最让我欣赏的是他换档,右手推上拉下搬左排右的手法,就像书法运笔自如得笔断意不断还空中回锋。我瞟过他很多次,他俨然不是在显示车技,是他十八岁开解放邮车起,多年后养成的手法。
今年九月下旬的一天,晓毅又打电话约我到动物园见面,他说他在白鹤池塘又写生,等我赶车撵拢一看,他已经画好三幅白鹤戏水。
“哦哟,幅幅栩栩如生,活泼可爱,细腻的线条语言净洁又朴实动人,一笔一划之中都可以读出,你对每幅白鹤的精神贯注,美妙都在我这个欣赏者的眼里,这便是你的艺术的效果让我产生的美感共鸣。”我坐下来,还没有呡一口茶就大发感慨。
晓毅笑起把烟给我点燃,说:“写生是画家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画家创作的有效途径,画家需要接地(地气),再回到自然中去,要向自然致敬……”晓毅的抒情还颇具哲理。
“创作的方向,永远比努力重要。我一贯主张:主流艺术是大众艺术,不是艺术的高级阶段,因为艺术的规律贵在不同。毕加索说:‘模仿是可怜的。’”他又极富激情的说。
枉然,我同晓毅交往多年,几乎从来没有同他探讨过绘画艺术。我早就想写晓毅,虽说我写过很多人物,说起写晓毅,我一直还没有想好从哪儿下笔,因为他的故事太多太多,于是我仅以《晓毅写生》,勾勒他一个速写。
2014年2月7日
于成都北门外磨盘山山脚下
作者:周宗富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