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作为方楚雄老师的学生,王伟军在自己的课堂上师承老师的教学方式,在“授业”的同时,更注重“传道”,注重学 生精神与人格塑造.在他看来,要做好这些“最重要的就是把握两点,一是了解传统,一是注重写生。”
审美的培养需要积淀,不能一蹴而就
记者:您为何给自己的工作室取名“德裕堂”?
王军伟:这是方楚雄老师专门为我的工作室提的名字。“德”意指精神、品德,“裕”假托丰
富、富裕之意,合起来讲正好是我的育人理念。
教书是神圣的文化事业,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真诚待人,以德育人,培养学生丰裕的精神与品德,黄宾 虹说 “人品即画品”,如果你连基本的做人品德都没有。那谈何画作的品格?
记者:那在画品上您又是如何要求学生的?
王军伟:最重要的就是把握两点,一是了解传统,一是注重写生。
记者:但是不排除现在有很多年年轻人喜欢追逐现代化的审美?
王军伟:我不反对学生追求现代审美,但是前提条件就是一定要把传统的根扎稳,然后再去革新。如果 对传统一知半解,直接去现代,你就缺少底蕴,路就走不长。
传统的东西是要一步步刺激和累积的,审美的培养需要积淀,不能一蹴而就。毕加索在其艺
术发展的每一阶段,经常向传统回归,从中获取新的前进动力,例如他对古典主义的回归,
使他对形体与结构的认识就更加深入,从中寻找立体主义的新的美学方向,他为什么成为
世界级的大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记者:那么向传统回归可否理解为是知识分子对“精神家园”的一种认识?
王军伟:尽管“85新潮”为中国美术界引来了很多先进的现代化观念和绘画表现形式,中国画在这一浪潮 的;冲击下不断尝试创新,但是中国画之所以称之为中国画,就在于“中国”二字,而可以使之历久弥新的 便是传统因子,传统无论在何时都是中华民族的“根”,只有立、足于根性文化,才能稳打基础, 不断创 新。通过对传统国画进行研习,可以完善中国画对于现代知识分子精神与人格的塑造。
“军伟与我是同门,人品极好,经常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帮我们这一批青年画家做宣传。
鼓励大家积极创作,共享资源;军伟的工笔画创作精谨细致,稍显古意,吸取了宋代工笔花鸟雅致清新的 优良传统,同时融入了黄豆、玉米等家乡农村题材的独特元素, 更给人一种淳朴静美的感觉:绘画教 学上军伟也非常踏实认真,细致严谨。”
一一罗玉鑫中国美协会员 广州画院专业画家
记者:李伟铭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方楚雄花鸟画教学评析》的文章,激赏方老师教学注重写生与亲身示 范,您自己在教导学生的时候是不是也比较喜欢示范教学?
王军伟:的确如此。由于我个人从方老师注重写生的教学模式中受益颇深,所以我深有感触地也将这些好的方式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亲自给学生做示范,教他们如何勾勒,如何填彩,鸟的爪子如何勾线才会自然舒畅,植物的叶子如何布局才会参差有致。
记者:除了延续方老师的教学模式外,您有没有探索出新的教学理念?
王军伟:有啊,这主要体现在教材的选择和取舍上。好的起点并不一定决定终点,但因势利导就会对终 点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喜欢择取高印质、高清晰的宋画精品给学生临摹,教材版本 越好,越能接近原作真相,这样学生学起来误读的几率才会越小,在审美的基点上就已经比他人略高一 筹了。除此之外,我自己也研习了很多技法,比如“水纹法”、“野皴法”、“泼彩法”等等,但这些也都在不 断探索阶段,我会逐渐使其变得更加谨严。
记者:您似乎很喜欢教学生临摹宋画,您自己是否对宋代工笔画情有独钟?
王军伟:其实临摹宋画是工笔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步,这由宋代工笔画的特殊地位决定。
在中国绘画的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宋代工笔画如历史深谷处的幽兰,千百年来始终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芬 芳,后人欣赏着,感叹着,赞美着,却始终无法超越它。宋代工笔画留给我们的传统审美观是经久不衰 的,那种气韵生动、立意高深以及师法自然的倾向常令后代画家望尘莫及。
我们经常讲画画要回归传统, 那么如何才能回归传统呢?传统有好有坏,我们一定不能让思想和审美的 舵偏航。在我看来,宋画淡雅热烈的风格最能代表传统文人的情怀,它不像唐代山水那么气势磅礴,也 没有明清文入画那种淋漓尽致的狂狷,它有的是一种沉静中的自由, 柔软中的坚毅,这种审美倾向正 是符合我个人性情的。
作者:刘欢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