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Hi艺术封面人物】姜吉安:绘画的中国式再生

  一根檀香,迎客。我闻着香气寻到姜吉安工作室的门口,他已摆好茶具,以待来者。屋子里的陈设极简,没有多余物,像姜吉安的画。他不喜多说,语调极缓,但谈及艺术和创作,虽不是字字珠玑,也是掷地有声。空间里的洁净和秩序感是自律的,安静却不压抑,画如其人,气质同一。

  工于“画”,立于“物”

  姜吉安1983年进入大学,1992年研究生毕业。那时的中国,西方的现当代理论大量进入,那个时代的痕迹一样存在于姜吉安身上。八五美术思潮对一个在传统体系里钻研的人同样有着强大的冲击力。虽也是国画出身,但那时形成的批判精神,让姜吉安较之于在工笔画领域践行的其他艺术家,有了更多的自省与敏感,很难说这完全源于思想的进步,还是天性使然。

  80年代,一批人走向了现实的时代性,一批人拒绝了时代的现实性,姜吉安是后者。现实主义的审美趣味长久地绑架了艺术的可能,工笔的守旧同样岌岌可危。因此,他早期的作品从题材和技法两个方面,同时将工笔画的固有意识提到了对立面,做出了自己的践行和反击。从“画”的动作开始发问。勾线填色是构成工笔画表面形式的基本技法,它精细准确,线有味道,色有调性。晕染,对立于这样的精工,姜吉安选择用它——从方法本身,站到传统工笔画的对立面。他用层层烘染的方法(上百遍的工作量),显现出物的轮廓和结构,让墨和墨的重叠处,构成“线”的存在。

  而另一方面,去“现实性”,或者说找到更具体的“现实存在”,是他对工笔水墨另一方面的践行。画面里那些蛋、字典和几何体,从题材方面做了大胆的改变和选择,里面的准确与严谨,像文艺复兴时期般地对理性和思辨抱有着热情。思维方式决定了与传统的关系,褪去传统的皮,实为第一步的选择。

《瀚海拍卖图录·剩余价值》 80x80cm 现成品绘画 2010年

  走向日常的视错觉

  2007年,姜吉安40岁,他在这一刻选择了走出平面的世界。《两居室》出现在这个转型期,他在北纬40度租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耗时两年完成了这个把绘画介入到日常空间的作品。

  这是对绘画持续的追问。早在1993年,姜吉安就虚拟过一个照相馆的装置,也对材料进行过各种实验,形式上就更多变了。《两居室》——空间绘画的出现,并不是突然的转型,而是将绘画从二维空间放置于三维空间的探索——在真实的空间里,让绘画介入日常的视知觉,在熟悉和陌生,真实与虚假之间重现绘画的本质。

《两居室-4》《两居室-3》 84㎡ 现成品绘画 2007-2009年

  实物是翻模而成的,去实用性,眼睛是唯一可行的工具。据姜吉安说,进入现场的观众会产生晕眩的感觉,用素描画出的投影,暗示着光的来源,“错”的影,“乱”的光,以假乱真的素描造成了人在知觉里的迷失。为了保证空间的效果,光是从房顶均匀散布下来的,影子本为虚,得以印证物的存在,去了光的角度也就去了影,物的真实也值得怀疑。

  在《两居室》作品中,绘画代替真实光源,让影子以绘画的方式呈现为实物,最终构成了影子和物体之间“实实相对”的状态,从而在视制造了错假陌生的体验。

  姜吉安说,绘画里的素描关系已经成为思维的定式,它构成了许多人对这个世界认知的方式。当你发现看世界的角度可以多出一种可能的候,也就拥有了其他无数的可能。已有的知识系统造成的局限一直是姜吉安所警惕的,它控制着人们在感性层面对这个世界真实的体验。此时,提出一种可能,以解释未来的无穷。

《丝绢·松》 220x60cm 绢本绘画装置 2010年

  以物观物的归一

  “以物观物”,是姜吉安解决绘画问题的终极方式。从80年代西方现当代思想的浸泡中形成自我批判的精神开始,他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方式便在绘画里贯穿始终,最后停留在老子这儿,在“去我”的过程里,构成对他物的认知,物我合一的思维最终将他和绘画之间的距离化为零。

  不断地在颠覆中追求真理是西方的思维方式,在“定义”中求新是站在物之外的观看。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天生就是老人的状态,它一眼穷尽了事物不停变换的本质而放弃纠结一个准确的定义,放弃“我”的存在,随着事物的变换而变换是唯一恒定的状态。于是便有了“丝绢系列”的出现。

《两重性No.5》 45x60.5cm 绢本绘画 2008年

  2010年,他在这种思维方式中画了烟斗。他将烟斗磨成粉末,然后加水熬制成浓稠的颜料,然后用烟斗制成的颜料画出一个烟斗,再将剩余的颜料变回粉末制成烟斗的实物。在这样的方式中,物本身从材料和题材上保持了概念上的一致,在属性的转换中完成了一次物画的合一。

《两居室》之二

姜吉安 《两居室》 之一

  姜吉安说,“丝绢系列”也是这样的方式,对绢的使用和画绢的方式。都与传统工笔的形式相悖,但重要的是背后中国传统世界观的支撑。丝绢媒介是绢,绘画用的颜料是丝绢作的颜料,图象也是一块绢,绘画的三个要素:媒介、颜料、内容,从过去在距离里维系的关系,转变为物本身,最终成为一个结果。

  这个对手工技艺有着天份的艺术家,为我们演示了一遍他用茶叶作画的过程,从喝茶开始,这幅画就已经开始向外生长了。以茶造纸,并化为颜料,用茶为叶,成之为树。在这样的过程里,绘画是圆满的。

  曹丝玉 转载自《Hi艺术》6月刊

作者:曹丝玉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