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刘紫岗的人生如《造化之树》

  自古书画为一家,但真正样样拾得起的,现实中很难找到几个。不过刘紫岗除外。

  此人年方弱冠,一脸稚气,却是名闻遐迩的书画家。其作品不但屡屡发表,屡屡参展,且屡屡获奖;特别因之是一位军人,在世人眼里越发显得金贵。

  我认识他,或者说他认识我,是在泰山脚下一间普通的平房里,当时我刚来泰城做编辑不久,实有其职,徒有其名,而他那时也不过是一位普通的大兵,正“怀才不遇”,偶尔来编辑部“放松”一下,给人的印象可爱而又率直。一来二去,我们就成了朋友。

  这时我才知道,他十四岁时,就成功地举办过一次个人画展,其中《鹰》(国画)后来刊登于《解放军文艺》,声名大振。紫刚入伍前当过小工,做过艺人,为了生计和追求四处奔波,但最终还是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弃暗投明”。

  部队这个特殊的学校锻炼了他,也成全了他,使之得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成为一名引人注目的书画家,一名独具风格的青年诗人。紫岗的诗龄不长,但造诣颇深,一草一木到他笔下,皆焕发出一种灵气,一种精致的情调。紫岗这本小册子取名《造化之树》,我想是有其道理的。

  在他的许多诗里,都写了“绿”字,或者说,“绿”字贯穿于整部诗稿,“忽近忽远的云/时聚时散的烟/我隐藏的记忆/绿色的缠绵/留给故乡的山/。”(《家乡的绿色》)“绿色的缠绵”,多么贴切的比喻,看过这首诗,使人不由想起往事,想起从前,想起那些浪漫的日子。

  然而,诗人的“绿色”并未囿于缠绵的回忆或梦中的家园,而是引发开来,同“战争与和平”联系在一起,使人体会到当代军人博大的情怀:“战争在枪口上/留下了黑色的灰尘/士兵赶忙/拿出一块绿色的布/他想起了一片/绿色的春天。”(《绿》)诗人的心地是善良的,但现实中总会留下些微遗憾,而这,或许才是真正的生活。

  在《记忆》他说:“总想把美好/刻在记忆的青石上/让你永远/对着时代欢畅/然而历史的剥蚀/留在身上的/只有那斑驳的/看不清的意象。”和他的抒情诗相比,紫岗的散文诗写得更加得心应手,像《歌与剑》、《猎人》、《我的母亲》,均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这些诗是他的“履历表”,又是他的“备忘录”;是他爱的结晶,也是他情的升华。因此,读他的诗犹如雨后逛山,初春游园,是一步一景,步步出新。

  《造化之树》付梓出版了,这是紫岗艺术生涯中一个里程碑,一个新收获,也是他奉献给诗坛的一份厚礼,相信读者会从他这本诗集中,感受到一丝绿意,一点爱心。愿《造化之树》绿遍大地,绿遍天涯,绿遍所有苍白的魂灵。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