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圆浑瘦劲 诡奇生动

  林散之(1898~1989年),江苏江浦人,著名书法家,被誉为“当代草圣”。生前曾任中国文联理事、全国**委员、南京书画院院长、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

  林散之书法由唐楷入魏碑,由魏碑入汉隶,之后遍临各代名帖。他楷、隶、草皆工,尤其草书成就最大。其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师承古法,出新意,融碑入帖,刚柔相济,瘦硬通神,妙造自然。

  《下江陵》这幅草书作品,沉郁顿挫,笔墨酣畅,力完神足,轻重虚实皆宜,线条刚柔飞动,老笔纷披。具体特点如下:

  “五宜”用笔,线条苍劲。

  林散之在书法创作上深通用笔之道,并在长期创作实践中总结出“五宜”用笔,即宜留、宜圆、宜平、宜重、宜雅。反对“尖、滑、扁、轻”等书法外道,故其作品有着“风神飘逸,兴会淋漓”的艺术效果。

  “留”指行笔沉稳,快慢适中,快中有涩。林散之在自作诗《偶成》中阐述到:“用笔宜留更宜涩,功夫出入在刚柔。汝今领会神明处,应向神灵一点求。”这样写出的书法作品字才不会浮飘。如作品中“还”“两”“轻”“舟”“过”“万”等字,涩留飞白效果极佳,如万年枯藤。

  “圆”指笔画有立体感,即中锋行笔,才有“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效果。林散之在另一首诗中写到:“欲学庖丁更解牛,功夫深浅在刚柔。吾人用尽毛锥力,未入三分即罢休”。《下江陵》这幅作品,每字都是典型的中锋行笔,如锥画沙,圆浑瘦硬。

  “平”指用力须匀,无轻佻跳荡。如“辞”“声”“帝”“云”等字,点画沉着,含蓄平和,意到笔到。

  “重”指笔力,“重若崩云”,线条坚强有力。如“白”“间”“啼”“重”“千里”等字,用笔沉凝老辣。

  “雅”指书气高古,风神超逸。通篇观之,可见作者开阔的胸襟和高远的精神境界。

  用墨,浓淡相宜。

  笔为筋骨,墨为血肉。历代书家无不重视用墨。善用墨者,书法才能有血有肉。浓墨,其情似火,有强烈的冲击感。淡墨,其性似水,宁静典雅,清丽潇洒。涨墨枯笔,节奏强烈,气势夺人。

  林散之在用墨上主张虚实相生,浓淡相宜,既非一味的浓,也非一味的淡,变化自然。

  林散之在创作时使用的是长锋羊毫笔,此笔蓄墨多,故一笔可写多字。由开始浓墨酣畅淋漓,如“朝辞白帝”,逐步过渡到干墨“两岸猿声”,使其显现出“万毫齐力,枯笔纷披”的艺术效果,而后蘸墨再书。这样从浓到枯,形成“润含春雨,干裂秋风”的佳境。笔画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斑驳飞白,产生迷离空濛、浑朴老辣的苍劲之美。

  以隶入草,沉着厚重。

  这是林氏草书的又一大特色。林散之一生浸淫汉碑,用功最深。其草书根植汉碑,以隶入草,浑然天成,令人叫绝。这幅草书作品,林散之将汉隶奇崛的方折用笔,变成了圆中寓方、柔中有刚的线条。而汉隶中藏锋和迟涩的笔法,也被林散之运用得淋漓尽致,每个字的线条都能达到含蓄蕴藉,而无尖刻浮薄之感,形成了神韵兼备,清逸静雅的独特书风。

作者:纪怀昌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