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沈鹏先生1931年9月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幼时从师于一位能诗文善书画的清末举人章松盦先生,受到了很好的文学、历史、绘画、书法的启蒙教育。他学书从楷书入手,临柳公权《玄秘塔》等碑,时达数年。以后改临隶书、魏碑,对《史晨》、《张迁》、《石门颂》、《郑文公》诸碑帖下过工夫。进入中年,他又向更高的书法艺术境界攀登,长期沉酣于王羲之的《圣教序》、米芾等人的草书作品,得其精髓。同时对怀素、王铎、傅山等人的草书反复临习,对我国的名胜古迹碑、匾、刻石、出土墓志文献等,也进行认真的观赏和研究。他把工作以外的许多时间用在书法的编辑、研究、临习与创作上。不辍寒暑,墨耕40多个春秋,经常是兴之所至,不惜笔墨,废寝忘食而攻之,终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旁通楷、隶、行、草各体,尤以草书见长,不少著名书家和书法评论家都给予很高的评价。著名装帧设计艺术家郭振华先生在《沈鹏书杜甫诗二十三首》一书后记中写到:“他多年孜孜以求的就是体察在无法而不离法的艺术境界中追求,他的加倍努力,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质朴自然,豁然大度的艺术风貌。”张进贤先生在《沈鹏书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长卷赏析文章中说:“他那苍润的笔墨,起伏的韵律,疾徐的节奏,涤邃的意境,朴厚的风貌,令人心旷神怡。”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在评沈鹏先生草书长卷《归去来辞》的文章中,特别赞赏沈鹏先生作书“意在笔先”,写到:“他作书之先,必是宿构经时,煞费苦旨,一旦落笔,则挥洒任性,青檀驰骋”,“兴之所至,逐时而变”,“得于天,远出功力之处。”
沈鹏先生钻研书画理论,关心书法艺术的发展,经常撰写书法评论和编辑各种书法作品选集,他主张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对于中国书法特点要有明确了解。对历代碑帖,均宜兼收并蓄,采撷精华,吸收各家之长。他还主张把书法艺术纳入时代的轨道,重视前人实践经验,尊重群众的欣赏习惯,大胆而审慎地进行探索,并强调书法创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以写“心”、“志”为美学准则,从时代前行的激流中汲取灵感,从自然界和社会实践中酝酿情思,广取借鉴,直抒心怀,以扩大和深化艺术境界。他还特别指出,书家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在文学艺术上要尽量博通绘画、诗词、音乐、舞蹈、戏剧等。在思想上,要有良好的书德。
沈鹏先生精通画理,熟悉诗词格律,并能作诗填词,加之对中国建筑、文物、舞蹈、摄影的潜心研究,都丰富和加强了他的艺术气质,所以他的笔墨技巧和手法尽管不同,但落笔着墨无不心手相会,笔随势生,挥洒自如,给人一种“筋脉”、“血脉”气韵相通相顺,一气呵成的艺术感受。
作者:纪怀昌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