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4-02 00:00
充满电影感的照片一向很受追捧,那些时间的痕迹、人的痕迹交错在光影的空间中,在定睛的那一刻就深深揪住了人心。最近有个号称能制作“电影感”大片的手机APP大行其道,可是倘若你只知道在相片上下加两条黑边,或是仅仅利用一些设计上的共通点,例如白平衡不准确、saturation偏低等等就认为可以制作“电影感”大片,那你真的上当了,以下这些才是真心话。
虽然加两条黑边再变16:9的比例,确实会让一张相片变得很有味道,变得很有电影感。可是拍出电影感最重要的,还是如何铺陈出一个画面,如何从流动的日常片段中准确捕出那一刻经典的moment。这难度犹如打出一记巨力万钧的全垒打。背景里的陈设、色调及光暗等,让看者能够代入到当时的环境,让看者自身演释出另一段独特的故事。
用“留白”增强故事的丰富性
中国的山水画里讲究留白,留白的重点在于保留一切的可能性,可能性愈多,故事反而愈丰富。拍照也是如此,太过单纯地拍摄作品,就好像剥夺了其他人欣赏作品的权利,这不是分享,是灌输。除了故事性丰富,保留大环境的讯息也很重要,人总爱猜猜谜,硬要把自己塞进柯南道尔的推理浪漫里。
营造“氛围”增强情绪表达
氛围同样重要,始终硬照跟电影不同,电影还包含了声音的资讯(不包括无声的啦),无论是主角的对白、閒杂的收音、背景的音乐等,都提供着大量的资讯让观察思考、探讨、反思,影响观众的思考方向,引领观众到达导演所预设的目的地。
巧用“色彩”增强画面纵深感
电影摄影师会告诉你“一切为情节服务”!
好莱坞摄影经常喜欢背景偏青,主体偏黄,因为这样可以在突出主体的同时,不影响主体(往往是人物)的肤色,同时更有纵深感。
运用此大法最熟练的大概就是迈克尔·贝:
姑娘和大黄蜂都如!此!之!黄!
和故事风格结合起来的film noir(黑色电影),其特点是戏剧性地利用光影和黑白对比,为情节服务(没错又来了)。
日本国宝级摄影大师杉本博司在《直到长出青苔》中有这么一段话,很好的阐释了电影、梦以及相机三者之间的关系。
“看电影和做梦这两件事有个相似之处,就是都会在观看中丧失自己,我们的意识被卷入。唯有关在这黑暗箱子的时光,我们才能忘却对日常生活的倦怠,全新遨游于一个全然陌生的世界。大梦初醒的感觉。
相机的构造复制了人类的眼睛,若把人的眼睛和相机构造相比,水晶体就像镜头,视网膜是底片,瞳孔好比光圈。那快门是眼睛的哪个部位?没有快门装置的人类之眼,必定只能适应长时间曝光。
从落地后第一次睁开双眼的那刻起,到临终躺在床头上合眼的那刻为止,人类眼睛的曝光时间,就只有这么一回。
人类一生,就是依赖映在网膜上的倒立虚像,不断测量着自己和世界之间的距离吧。”
来源:色影无忌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