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非遗”活态保护 守住工艺这条底线

2015-05-08 10:29

近日,姑苏区“非遗”传承和创新高级研修班开班。该研修班旨在让“非遗”文化走出橱窗,更贴近大众的生活,把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生。

2500多年的历史积淀,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很厚,但是曾经滋长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不少文化宝贝也因此式微了,这引起了很多珍视传统苏式文化根脉者的担忧。所以,“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一直被关注,到今天也基本形成了一种共识——要更多地鼓励生产性保护,用市场、用需求来激活生命力。

不过,在“非遗”生活化、重新市场化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坚守传统工艺这个底线。近几年传统文化重新走热,传统的一些把玩的东西也在慢慢受到追捧市场热销为“非遗”项目传承提供了复活的利好。但当前最大的问题在于:传统文化的诉求上来了,但是对传统工艺品鉴的能力还跟不上,甚至一部分人也主要满足于“有”,不讲究品质本身。“分不出好坏和价值高低”的一个结果,就是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市场的走热容易引发生产的一哄而上,当忠于传统技法但因价格不占优势反而处于市场劣势时,传统的工艺很容易被简化甚至直接被替代。

某种程度上,这种表面的市场繁荣,对于“非遗”保护和传承来说非但没有意义,甚至反过来是一种糟践。事实上,担心工艺走样,甚至存在机器代替纯手工的市场驱动,这也是一些业内人士甚至是专家建议“非遗”项目高端化而不是低端走市场的最主要原因。

长期致力“非遗”保护,市非遗办研究院龚平就曾说过,文物保护要的是“它们还在”,文化记忆和传统技艺保护要的是“他们还会”。技艺的传承才是最核心的,也是保护的意义所在。所以,“非遗”应该生活化、市场化,并融合创新,但是不管怎么走、怎么变,传统工艺这个底线不能失守,只有这样,“非遗”才能算真活着。

□肖 路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