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揭秘 | 经典照片《大眼睛》是怎么制成的

2015-05-13 00:00

揭秘 | 经典照片《大眼睛》是怎么制成的 人民摄影 人民摄影

rmsybwx

报道摄影新闻和相关信息,促进摄影事业发展。

  解海龙拍摄的社会纪实摄影专题《希望工程》,改变了千百万贫困孩子的生存状况,堪称中国最重要的纪实摄影作品之一。而这张《大眼睛》更是希望工程的标志性影像。在2006年的北京华辰秋拍会上,一张高51cm、宽34.8cm的《大眼睛》以30.8万元拍卖成交。

小编导语:

  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中国青年报社摄影部的角落里,有一扇转门,好似哈里波特电影中通往密室的奇妙机关,转门里摆满了盛着各种药液的“破瓶子”、“烂罐子”、“面口袋”。在这个看似有些杂乱、简陋的密室里,诞生了《希望工程》、《深圳长高了》、《贫困母亲》等一批经典黑白纪实摄影作品,而幕后的魔法师正是这间密室的主人——暗房师张左,摄影圈里,人们喜欢尊称他为“左爷”。

上世纪80年代末,张左调入崇文区文化馆,开始接触黑白照片的制作。1992年,调入中国青年报社摄影部。暗房工作是一件苦差事,张左一干就是30年,小小的密室,装满了一个暗房师的孤寂与欢乐,还有那些与经典之作相遇的故事。



原照片



局部加光示意图


局部加光示意图


这样照片层次丰富,反差适中。



给前景部分多加光,使影调更深更厚重,以突出画面视觉中心的大眼睛。这是最终的效果。


  80年初,我刚拿照相机时,总想着找个老师。经朋友介绍认识了解海龙,我们时常挤在他家不足15平方米的小屋里聊摄影,他的爱人和孩子用布帘隔开,睡在里面。开始彼此生疏,我们叫他老师,熟了便称他“大哥”。后来我的拍照技术有了提高,他帮我从建筑公司调到了崇文区文化馆,和他一起工作。

  那时候,我既不是一个好的摄影师,也不是一个专业的暗房工,最多算个摄影发烧友。解海龙让我负责黑白暗房的工作。我兴奋极了,一来有机会学习冲洗放大技术;二来可以看到许多老师的摄影作品;三来在暗房里进行摄影的二次创作,对我摄影技术的提高大有帮助。

  那个年代学习摄影,会控制曝光,还要会冲洗胶卷、放制照片,这才算得上一个合格的摄影人;如果能准确地把照片中黑白灰各阶影调表现出来那就是很优秀的摄影师了。

  80年代末,解海龙开始拍摄“希望工程”,我的任务就是在后方做好服务。冲显胶卷是根据我们事先商量好的曝光组合去做的。海龙拍摄时习惯曝光稍稍过点,我就根据他的习惯去冲显。第一卷冲好后,根据底片的薄厚定下一个基本的密度,在以后的制作时就以这个为标准。

  “希望工程”的照片引起全社会对贫困失学儿童的关注,我也有一种荣誉感,为自己能结识这样的老师、大哥而自豪。“希望工程”的照片底片,海龙始终让我保存着!

  《大眼睛》这张照片的拍摄,使用的是尼康F3相机80-200mm变焦镜头,柯达TMY400黑白胶卷。拍摄时按人物的脸部测曝光,曝光补偿为加三分之二档。后期胶卷冲洗时,我把显影时间缩短了30秒,底片反差稍大但还是能接受的,要在照片放大制作时加以弥补。对相纸曝光是以人物脸部做的试样,整体曝光后,再做局部的加光处理。在这张照片放大制作过程中,只采用了局部加光的处理手段,还是很容易把握的。另外,还可以尝试:用中性配方的显影药液与硬性、软性反差的黑白放大相纸配合使用;用硬性、软性配方的显影药液与中性反差的黑白放大相纸配合使用;也会出现更让自己喜欢的黑白影调、黑白反差。

  随着不断地尝试与制作,同一张照片会有不同效果出现。放大制作黑白照片时,加光、遮挡处理要根据个人需求和喜好,同一张照片也会有人喜欢反差大的、有人喜欢层次丰富的、有人喜欢影调更厚重的、有人喜欢明亮些的,只要视觉中心把握好,加光、遮挡就随你控制。另外照片的用途不同要求也不一样。

摘编自《解读黑白浅影》郑萍萍 编辑 守候微光(微信号:zqbsyb)授权

来源:人民摄影报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