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黄宾虹纪念馆行记

  七月28日,受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先生的委托,我同法籍著名画家范一夫先生赴皖南做了为期四天的艺术考察。此前我曾经三次去黄山,但遗憾的是并没有能够领略黄山的真面,此次在山上逗留了两天,虽然因为年龄关系,没有了年轻时期的登山如飞的感觉,但看到松云变幻瑰奇的景象,对自己多年来的艺术实践触动非常大。想到当年黄山画派背山临水、搜尽奇峰的艰辛和快意,心中油然生出一种虔诚的敬意。
  30日上午,我和一夫来到皖南小城黟县,访问中国当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先生的故居。近年来学术界对于黄宾虹先生的艺术已经逐步得到认同,黄先生对于中国山水画理论和实践的贡献已经成为时下国中的显学。各种名目的奖项、活动、书籍、机构依托黄宾虹的招牌纷纷建立,正是一片热闹的景象。我们想象中的故居一定是气象庄严、游人如织。
  来到黟县,多方打听才知道黄宾虹故居并不开放,我们通过旅游局的章龙念先生辗转找到故居的管理同志,必须通过他们,才可以进到黄宾虹故居参观。故居为典型的皖南风格建筑,白墙青瓦。只是因为常年没有修缮而显得萧条冷落,门口杂草中斜躺着一块石碑,为黄宾虹先生手书,字迹已经模糊,难以辨认。在旅游局同志引导下,我们在一片破败、颓坏中寻找大师的足迹,感受大师的艺术生命之源。沉重一阵阵袭来,心中不禁生出许多感慨:好像外面的热闹、繁华和眼前的故居杳不相关,这座冷清、荒芜的院落,在“黄宾虹热”的大潮中没有引起社会丝毫的注意,只是在黄山之麓平静地消受着时光的淘洗。我不禁想起大师《画语录》中所记下的只言片语:
古之画者,多蓄道德能文章,达则物与民胞,唯殷殷于济世;穷则穴居野处,不汲汲于沽名。
  然则,眼前的一份冷清,倒似乎又是一份难的的静谧!大师日渐显赫的声名衬托着他孤单寂寥的故居,仍旧保持着原来的那一份清纯和高贵。因为本来那些表面上轰轰烈烈的场面,和文化中最最精华的部分就不太有关系,其中所隐含的讽刺意味在于:一些作秀者是在扯着一杆黄宾虹的大旗,经营算计着自己的名山事业。曾记得宾虹老人讲过的话吗?
士夫之画,浑厚华滋,秀润天成……能令睹者矜平躁释,意气全消。
  老人是在教化着后辈学人和艺术家们:对待文化,应该多一份真诚的虔敬,少一份骄矜的浮躁。面对“浑厚华滋,秀润天成”的画面,能不能“矜平躁释,意气全消”,大概和热闹繁华无关,应该是不断反躬自省、强其内质。这样,我们的文化庶几可以对精神的建设发挥一些作用。
  故居一行,所引发的思绪还远不止此,我在考虑着如何能够为故居的保护和修缮略尽绵薄。使得这一座大师的纪念地能够永久保存下来,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美术界人士心目中永远开辟出一块圣域。让黄宾虹艺术和黄宾虹精神能够一起传之久远。
  皖南这一块人文荟萃之地,有着太多的文化和自然资源。黄山饭店距离黄山机场仅仅十六公里,而黄山饭店到黄宾虹故居也不过十五分钟的路程,而黄山、黄宾虹故居又同世界文化遗产的宏村形成三角形的位势,倘若作为集体开发项目一定大有可为。我回京后,把自己的感慨和想法向王文章院长和恩师范曾先生做了汇报,他们都表达了同样的心情,都愿意大力支持故居的保护。
  愿我们的担忧能够尽快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和重视,也希望社会各界都能够支持这一功德千秋的事业。

 

作者:孟祥顺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