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梦幻起点站(节选)

  纵观近十年来陈可所经历的转变,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她作品内在的神秘主义气质,在唯美形式的包装之下,即使是抑郁、困顿、挫折、伤害等负面情绪都变得轻松起来,如梦似幻。不少喜欢陈可作品的当代都市人,潜意识中都把她的作品当成了自我心灵的解毒剂。陈可喜欢研究星象学,也喜欢用星象理论分析艺术史上那些出生日期比较明确的人物,中国大陆一家有名的艺术杂志甚至为此请她撰写星象专栏。
  从最初的静物摄影系列开始,陈可就关注着玩偶背后的精神性寓意,女性的敏感和神经质更让这个系列至今令人回味。在2003年以后的大量油画作品中,以白色为基调的背景使新系列看起来很愉悦,但流淌、融化、穿刺的意象一直萦绕在形式之上,画面中的小女孩即使很甜美,也仍然不是小天使,她们是甜美的小妖精、小魔鬼。陈可承认,卡通动漫和恐怖电影、充满暴力美学的电子游戏和枪战片、以及希区柯克、奇士洛夫斯基、文德斯、岩井俊二等导演的作品,都可能成为这些复杂情绪的来源。
  梦游在乌云低垂的海滩边,徜徉在芳草鲜美的花丛里,酣睡在长毛怪兽的脊背上......一个不断变身的小女孩与她的玩偶们静静地书写着自己的故事。作品中虚拟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艺术家本人形象的下意识投射,面对周遭纷繁易变、充满威胁的环境,陈可用一个小女孩的形象来象征人性的本质,身边的场景如一场场戏剧般不断转化,小女孩却一直拒绝长大,她显然不愿生活在没有童话的世界中。
  一个独特的她
  随着旅行和阅历的不断增长,以及对著名艺术家星座特征兴味盎然的钻研,陈可开始主动关注并研究艺术史。于是,对中国和西方古典主义绘画传统的真诚敬意和独特复归,成为2007年以来陈可作品中引人注目的现象。中国宋代精致美妙的工笔画,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宗教绘画以及荷兰17世纪静物画的传统,在她的近作中都能够看到不同程度的间接影响。
  每个时代的艺术家都面对着转换传统语言,进而创造出自身语法的终极问题。在经历了对外来文化漫长的学习阶段之后,陈可越来越喜欢反观中国的古代艺术。她说:“当代人看传统,很珍贵、很安静、很舒服,以前只是‘崇洋’,现在的心境越来越回归了。”与2006年之前的作品相比,陈可现在的作品似乎特别注重技巧。技巧其实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可以使作品看起来更加令人满意,或者说,有技巧的表达是更加顺畅的、更有质量的。陈可的创造力很强,但与其说她执着于创造,不如说她痴迷于游戏。尽管陈可从学生时代起就对那些美术史上的大师充满敬意,但这丝毫不妨碍她把艺术当做一种散漫自由的生活方式。
  陈可把自己流动性的创作看成是一次漫长的、没有明确目的地的旅行,在这样的过程中,她享受着偶然的发现、意外的收获和不期而至的乐趣。近年来,她的绘画观念不断调整、材料语言频繁转换、风格符号持续更迭,似乎没有特别确切的主线,但稍加回顾之后就会发现,那是一条独特的、寻找自我的心灵之旅。这次旅行的主角正是陈可,她已经从梦幻的起点站出发。
                  李旭  2009年3月31日写于上海

作者:李旭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