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作为农耕文化属性的山水画,如果再细分我以为有如下几种类型:丘壑巨构的精神寄托型;风景名胜的优雅审美型;地域特征的政府倡导型;荒疏野逸的清高出世型;逸笔草草的文人把玩型等等。因为这几种类型都不属于我文化选择的范畴,就不必细说了。
我自认属于 “人间烟火的入世乡土型”,这是我主动做出的一种文化选择。
好多画家或批评家动不动就使用“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概念,好像真的把自己溶入天地自然了,似乎不这样就不玄奥不哲学。我这人爱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就是不管你说得天花乱坠,只看作品。这里借用一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认为,无论你采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画面必须达到“气韵生动”而打动人。作品能打动人,这样的作品就有“天人合一”的内在精神,这就传递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因为在山水画中,“天”就是自然对象的客观,“人”就是画家笔墨诉求的主观。
在现实生活的人群中,我以为,真做到“天人合一”的是那些不谈哲学,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传统意义的农民。他们居住的环境竹木掩映、板桥石级;鸡鸣而起,日影记时;看云霓而晓风雨,听虫鸣而知旱涝;四季劳作,靠天吃饭。
记得十年前在洪雅柳江的乡下写生,我们到一老妇家讨水喝。摆谈中老妇说前不久有人出两万元要买她屋后的大黄桷树,她说不卖,“不能动风水”。我这才注意到老人屋后的大树和空荡荡的家。这就是朴素的“风水”意识保护了“天人合一”生存环境。1983年,我陪外地的朋友在凉山的木里林区写生,看到整座山的大树被剃光头似的砍光,多数又运不出去,就倒在山上慢慢朽腐。路遇一位少数民族老者,老人说:“这都是森工局砍的,我们是不敢砍的,树一大就是菩萨”。后来才清楚,原来森工局伐木的是不管运输的,伐木工人见树就锯倒,凡拖不进水运滑道的就让其在山上腐朽。那是我第一次到林区,这种景象至今还刺痛着我。我们的生存环境是被工业文明的推进破坏的啊。善良的老乡说“树一大就是菩萨”菩萨是不能动的,这才是“天人合一”的信仰!
我的童年生活在农村,深知农民对天的依赖,由此而产生的对诸神的自然崇拜,也属于人类美好心灵的一部分。大学毕业后又在大凉山彝族文化圈内工作生活了十几年,彝族“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信仰,在我看来其核心就是“天人合一”。千百年来,彝族就是依赖这样的精神,保护了他们的生存环境,延续了种族繁衍的命运。
作为山水画家,只需要走出去,与农民交流,就会热爱他们的生存环境。通过写生,传递出对自然环境的情感,这就是今天画家要做的事。
我们常常把土地与母亲联系在一起,这个命题虽然不新鲜,但却是永恒的主题。因为我们会无意间忘记自己的母亲,所以,我会随时提醒自己,对山水写生,就是亲近母亲,就是为母亲画像。母亲也有各式各样的表情,由于母亲承受了各式各样的苦难。自然山水有喜怒哀乐的表情,因此我们的母亲才永远是鲜活的。有了这样的内心情怀,我们面对自然写生就会充满感恩的激情。
如今作为一个画家,从新回到农村,除了能勾起很多温暖的儿时记忆之外,自然会对接触的事物进行文化的思考。
在暮色中,炊烟贴着房顶流动,散发着柴草燃烧后的清香,我想,那样的炊烟一定伴随着母亲的呼唤,那是家的温暖。鸡鸣犬吠自不必说,就是小猪争食的吧嗒声和老人推磨的嚯嚯声也是古老的歌谣。
这些田园风光,农家小院组成的农耕文化景象,有太多母性温柔、四季更迭、播种生长、孕育繁衍、手艺传承……的舒缓属性,都需要细心呵护,因为这种文化属性,今天已经很脆弱。我相信我的写生就是这种情感的倾诉。只有这样,你才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从新发现那么多美好的事物。
今天,要找到纯粹意义的农村已经不容易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在改变,农村的环境也在改变。城市化的推进比人们能够想象的要急速得多,甚至农民来不及作好思想准备,就被城市化的浪潮带走了。这是一种文化冲突,由于这样的文化冲突,田园风光被蹂躏了。很令人痛心的是,蹂躏田园风光的人,正是曾经的田园风光拥有者自己。所以,我说,就是到乡下写生,也要费尽周折去“发现”。
说实话,我并不喜欢画那些具有旅游价值的“风景区”,旅游景点除了用惊、奇、险、怪供人玩乐之外,和我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和我内心积淀的人文情怀也不能产生共鸣。我喜欢鸡鸣犬吠的田园村景,这和我的成长经历有关,也是我必然做出的文化选择,也就是一种价值判断;别人选择“风景区”或者臆造“太虚幻境”作为描绘对象,也属于一种文化选择。不必在文化选择之间论高下。
每当我下乡写生,在田边地角,溪旁林下作画时,当地农民会热情地给你介绍某处有“风景”,而并不认为自己居住的环境是“风景”;但当我把他们生活的环境画出来时,他们又都会发自内心地说“好看”,还会指指点点说“这是魏老二的房子,画短了。”还会指着画中的一棵树说“这是廖家的核桃树,结的铁核桃,不好吃。”这个时候,我心里总是暖洋洋的,因为我的画和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关系,也和我内心的生活发生了关系。
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农耕文化永远是社会文化的母本。优秀的山水画,永远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因为家园中会传来母亲的呼唤。
2009年10月
作者:何昌林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