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水墨画几千年运作下来一直比较顺畅,没受过什么制,只是到了最近这几十年才遭受到了两次大规模的劫难:一是清末民初五四运动,水墨画饱受争议,说争议还算是好听的,其实就是要否定已有的文化,当中包括水墨画、包办婚姻、科举制度、跳大神等等这些倒霉蛋儿;另外一次就是解放后的国画革命,说白了其实就是革国画的命,把素描带进水墨画,把透视原理带进水墨画,终于使水墨画变得非驴非马人不人鬼不鬼。严格的说,这后一次的折腾是从美术界内部发起的,所以它对水墨画的摧残最重,也是划时代的。
几千年来水墨画一直相当牛逼,直到清朝结束之前仍然是这个民族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从官方到民间有情的没情的有愁的没愁的都借水墨画说事儿。按照西方著名艺术史学家苏利文所说,在欧洲中国艺术至少导致了两次中国化运动,前者出现在十七世纪,后者在十八世纪,这两个时期中国对欧洲的思想艺术和物质生活的影响远超过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当年康熙皇帝不喜欢油画,因为年代久了就会变得黑乎乎的模糊不清,于是令郎世宁等欧籍画家学习中国工笔画,使用胶质原料在绢上作画。后来郎世宁等几个外国哥们儿向康熙反映,水墨画太难,一笔下去就不能再画第二笔,也不容修改润饰,笔触偶有踌躇或下笔太重,那幅画就毁了。在许多中国人看来,用几何学透视原理来处理空间的问题是虚伪的,非艺术化的,中国画对物的视点不止一个,而是几个,视线角度是不固定的,所以画家在同一幅画中写人和写物表现出不同的视点和角度。当时宫廷画院民间在野大家都依照宋人郭熙定的作画原则:“山水画中画山盈丈,树木盈尺,马盈寸,人物盈十分之一寸。”意思就是说,你要是画平行线,就一直不折不扣地平行下去,才中。郎世宁一七一五年二十七岁来中国,直到七十八岁去世,历康熙、雍正、乾隆,在中国从事水墨绘画五十多年,把一生献给中西结合上。他使得西方油画在中国首先得到宫廷的认可,有了很好的传播,使得中国老百姓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画画的。五四运动之后,话剧歌剧油画等等西洋玩意儿在中国广泛登陆,随后才有了民国油画、苏俄派油画、八五新潮油画、后八九油画,甚至到了今天,政府的主旋律绘画题材、民间的中国当代艺术炒作竟然都是以油画为主,真不知是喜是忧。
几千年来水墨画从没像现在动不动就拿出来讨论,水墨画能不能当代化不能作为一个问题。就像外国人吃西餐我们吃中餐,一直都这么吃下来的,可我们偏偏要讨论,该不该这样吃,还能不能这样吃,中餐符不符合当下中国人的需要。我们为什么老惦记着要否定自己呢,是不是太不自信了呢?还是有什么其它不可告人的原因?你什么时候听说欧洲人动不动开会广泛讨论油画能否当代化的问题?如果他们一天到晚拿不定主意,犹犹豫豫,一副前途未卜的德性,我们中国的画家能像现在这样一窝蜂地去学人家吗?
一东西拿出来讨论无非是想得出来两个结果:一个是想修理一下看还能不能接着用;一个是想扔了。这么多年我们讨论的目的更倾向于哪一个呢?
2009年9月23日星期三
作者:朱伟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