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新疆著名画家龚建新
中国美术界一代宗师叶浅予先生曾这样评价一位新疆画家——“他深入生活,形成了自己的造型风格:一是观察敏锐,取舍果断;二是笔墨踏实,体面精到;三是准确中见生动,简练中见丰满。他的肖像画,融会了中西画法,达到了随心所欲游刃有余的境界。”这位画家,就是现年74岁的龚建新。
龚建新新疆美协名誉主席,中国美协新疆创作中心主任,新疆画院名誉院长,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作品《静静的卡甫河》获全国连环画三等奖;《万里送马》获1981年全国连环画二等奖;《瑶池会》获全国第七届美展壁画银奖。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美展并被收藏。出版有《新疆人物写生》、《龚建新肖像画》、《龚建新速写》等。作品《帕米尔之春》入选2004年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
师从叶浅予
2月5日上午,见到龚建新时,他一身家居服,忙着洗小小的茶壶,烧水,添上茶叶,洗茶泡茶,一丝不苟。待浓浓的红茶倒入杯中,龚建新才坐下来,开门见山地说:“说说你的问题,我听一听想一想,再回答。”龚建新对人对事的认真慎重可见一斑。说起绘画,他便滔滔不绝,不用多想,仿佛那些关于绘画的一切,都深刻于他的脑海,从未曾忘记。
从没有人引导龚建新去学画。小时候只是简单的美术课,就让他对绘画乐此不疲,或许这就是天赋。从小在绘画上获奖不断,正是外界对他绘画才能的承认,让他对自己的道路有了清醒的认识,以绘画为人生的第一信念,成为一名画家是他执着的目标。
在绘画道路上,龚建新遇到的第一个挫折,是被当时的大学拒之门外。这可能是他只注重绘画,忽略了其他课程,以至于过于特立独行。在文化馆工作两年后,龚建新对社会和生活有了更理性的认识,认真补习其他课程,继续苦练画功,1956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当时每位考生必须得有画作,才允许报考。龚建新交了素写画,还呈上了自编自画的《水浒传》人物连环画一套。叶浅予大师看到龚建新的作品后,非常喜欢,便把他录取到了国画系。师从叶浅予,让龚建新汲取了最丰富的营养。大学二年级,龚建新画了一套民族团结为内容的连环画,《静静的卡甫河》获得全国连环画三等奖。
进入中央美院国画系,对于龚建新来说,眼前展开的绘画长卷才刚刚开始。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在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李苦禅、刘凌沧等国画老前辈的悉心教诲下,龚建新博采众长,融入自己的画作当中。
毕业后,龚建新回到新疆。作为土生土长的新疆人,他觉得新疆这片广阔的土地,是真正成就自己的地方。因为天山南北各民族的人物形象、精神气质及服饰、用具、家畜,他们的生产生活场景,以及不同少数民族歌舞都有鲜明的特点,这些都有待于画家的探索和呈现。
龚建新多年的生活,除了工作,业余的时间全部用在了路途上,他到南北疆各地去体验生活,和各族人们生活在一起,看农民种地,看牧民们在牧场上驰骋。龚建新随时打开画夹,画下他们的每一个生活场景,每一次静静的凝望。
在这期间,龚建新对山西永乐宫、敦煌莫高窟、新疆克孜勒苏千佛洞的壁画进行了广泛的临摹学习与研究,汲取前人精炼、挺劲的用线技巧。同时,他对世界许多著名画家进行研究,尤其是著名油画家尼古拉﹒菲逊注重结构和线面结合的艺术语言,正好与中国画以线为主的艺术特色相近,这使龚建新从中受到很大启发。
龚建新一路画来,一直在追寻探索西画科学方法与中国画主观写意性的契合点,将中西方绘画技法巧妙地融合,成就自成一家的画风画派。
画风自成一家
几十年来,龚建新在水墨人物画上有了自己的特点。著名美术评论家刘曦林这样评价龚建新的绘画特点:以线描为骨法,线条细劲,融西画形体意识于内,以水彩般的渲染助血肉之表现,注重结构敷色的笔意。他消化了形体,也消化了笔墨和工具材料的性能,在那扣紧了的结构里生发出笔墨和造型的美来。他的肖像画有近于严酷的真实感,是地地道道新疆人的写照。
龚建新认为,人物画仅仅学习传统的那一套是远远不够的,要表现现在的生活,反映今天这个时代多元素的各个侧面,传统的中国画技法不能够满足现有的需要。解决这种满足,就得有创新,就得有自己的绘画方法。龚建新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将西方写实的方法融入到国画当中,使中国画的笔墨进入到写实的状态,才能表现出真实生活的人物,才能让人们对中国画从审美角度看到中国画写实的一面,进入到现代的绘画表现方法中去。
龚建新热爱故乡的人,他觉得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人物适合他用水墨来写实,尤其适合以中西融合的绘画方法表现人物画。而笔墨、素描如何融合,如何借鉴西画技法和中国画浅描造型,让它们相互渗透,这个要在实践中大量摸索,寻找最巧妙的结合点,达到完整、最佳的表现方法。
他的人物肖像画集一经出版,在全国美术界引起了震动,人们都惊叹于水墨人物画能如此真实。对于人们的惊奇,龚建新是这样回答的:“中国画以写意为主,表现方法简化,浅描画法,用线有规律,画出的作品相对概念化,比如眉毛一堆线,颜色平图缺乏立体感。要打破这些既有的东西,有实体感,就得以线为骨,以墨色补以血肉,按毛笔的特性,笔下见形,笔就是形,线条严格按照人物的形象结构,处理线条要有虚实,有取舍,有主次来立形,不随意堆砌,然后用笔墨铺以颜色。”
龚建新说国画的特点是主观写意,西方的画法是写实,水墨人物画的关键并不是看到什么就画什么,虚实有度,实的是个体人物形象,虚的部分就是写意性地处理大面积部分。写实写意相结合,人物既有笔墨韵味,又有笔墨实体。这种中西方绘画技法融合的运用,是龚建新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龚建新在传统的线条上狠下功夫,如何结构取形,哪些地方用线得加强,哪些地方要简化,他都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加深线对人物形象的渗透。
正是有了这些深入的体会,龚建新对自己的每一幅画都认真对待。他说:“每一幅画都是一种创作,每一个细节都是创作性的写生。”每次面对一个真实的人物,提起画笔之前,龚建新都会以自己的眼光细细打量,构思线和墨的结合。之所以说是一种创作,他认为画家的主观成分是第一位的,脑海中首先要有眼前的人物形象,如何以新的方式呈现,线条如何由浅到深,如何找到最佳表现手法,达到一个什么效果,这些都是创作的基础。
龚建新的水墨人物画,把水墨写实,无前路可循,没有既定的程式化路子,只是他对人物形象的重新认识和对线的技法的熟练运用。这种创新的理念,使他的人物肖像画一直以来备受推崇,他说:“我就是要画别人没有的东西,师法自然,从人物中找灵感,用自己的方法画下来。”
或许,著名画家范曾的话更能体现龚建新水墨人物画自成一派、创新的价值。范曾说:“建新兄自少年有志中国画,天纵奇才,有古今无法牢笼者。大学时颖异过人,落笔非凡,教授与先贤争雄。大学毕业后,建新西去,默默躬耕三十年,人世沧桑,各有悲欢,而瘐信文章画艺更成,奇峻苍劲不可端睨,读建新画知东方艺术之崛起非空言。”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