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10-24 10:55
在二十世纪初期,新日本画运动之风自东洋传来,新日本画中既有强烈的欧化意识,亦有维护传统、保存国粹的精神,这阵东洋之风,对彼时的天津艺坛产生的深渊的影响。刘奎龄早年曾就学与新式学堂,在学期间收到了西方科学、文化的启蒙,接受解剖、透视、色彩等西洋绘画的基本知识。民国初年的中国画坛风云际会,传统与新潮的碰撞,成就了日后具有鲜明特色的刘氏绘画艺术。
刘奎龄(1895-1967)动物四条屏
设色绢本 立轴
戊辰(1928年)作
140×32.5cm×4
说明: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旧藏。
▲ 刘奎龄作画
此
件《花鸟四屏》代表了刘奎龄中年时期绘画艺术的典型风格。依题识可知,创作于1928年。是年,画家创作工笔花鸟及走兽颇多,尤以绢本条屏最为突出,画风亦日臻成熟。刘奎龄的笔下的翎毛走兽以形神兼备,极具魅力而着称。在他的画中,对于传统造型技法,可谓广览博学,近如清之沈铨、郎世宁,远如宋元徐崇嗣、钱选,皆为所学,化为己用。此作师法北宋徐崇嗣,较少墨笔勾勒,只作大体轮廓。刘奎龄笔下之作,多有详尽之手稿,几经修改,反复推敲,愈加精细严谨。于创作之时,得以通过沉稳果断的线条为物象整体造型,栩栩如生、形神兼备。造型完成直接以色彩晕染,通过在绢本纸上颜色、水分间的碰撞,表现翎毛的质感。如远观水鸟,可见羽毛层次分明,近看则并无一根描写,可谓出神入化。
▲ 刘奎龄 《动物四条屏》局部
另一方面,在刘奎龄的笔下还吸收借鉴西方写实绘画的严谨与科学,光影明暗的对比效果,可谓中西并用。通过淡墨的渲染,使得笔下之物更为立体生动。增强了全画的体积感。通观四屏,画家将黄鹂、鸽子、野鸭、鸬鹚分别配以四季最具特色的景物,将四屏合而为一,相映成趣。作品不仅表现出生命之真,也追求特定的意境与思绪,将笔下的动物经营在一个既真实亲切又富于理想化色彩的自然情趣之中,悉力创造生命与自然空间的高度和谐,体现了画家的人生态度和自然意识。此组《花鸟四屏》曾为天津美术出版社遴选保藏,堪称刘氏典型之作。
▲ 刘奎龄 《动物四条屏》外观图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