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崔子范的大写意花鸟画于70年代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那时候其人不显名,画却自显其名。他的画不期显而自显,必然深有其妙,当今崔子范及其艺术蜚名中外,深得人们的敬仰,根由自然首先在于他的作品本身。其深邃的可贵之处和崇高的价值,有待广泛认真的探究。本文作为学习心得,仅只是一孔之见,有教于同仁。
花鸟画借物寓情,这是传统绘画中美学价值衡定的基本原则与东方意蕴的本质特色。无论是工笔或逸笔,花鸟画绝对排斥那种纯客观自然描写的标本性。以物象形的动机当然与涵括对客观物象美的揭示,但更加注重以形象意的主观发挥。一只鸟一朵花的自然属性在画家的笔下成为表达思想与感情的借鉴。依如诗言志一样,精神性成为花鸟画艺术性的灵魂所在。崔子范的花鸟写意画在题材内容上大致继承传统文人画所惯于描写的那些花鸟鱼虫,但是意趣却完全出乎新颖,超乎前人而创造出独树一帜的风格。他的作品给人的美感效应是凝重、古拙、纯朴、清新,富有朝气,然而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稚拙,率真。这样的特别品质成为他创作中所刻意追求的指向,也成为支配他全部才能喷发的原动力。究其本源,其根在于心。“书画一艺,乃同于身心性命之学。”所谓人品、画品的辩证统一,画如其人的信条,都说明人品在艺术创作中的决定因素。人品的含义既有个人道德修养的方面,还要包含着人性气质方面。崔子范的艺术作品充满了童稚与率真,和他在生活中豁达、坦诚、乐观、执着并有一种内在的幽默完全一致。当我们深入地探寻他的艺术思维、创作方法、美学价值的时候,首先联想到崔子范有着长期置身于民族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实践,从事过从农民到战士,从战士到专员、院长和书记等多种职业,还有出身农村的生活烙印,铸就了他对事业有一种迷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热情、欢快和充满天真的脾气,还有无视名利重负胆大无忧的个性,都渗透在他的情感世界里。他的画是挥洒成就的。当我们注目玩味时,能令人信服的体会到崔子范生活在现实之中没有任何精神的束缚,没有半点拘谨,没有任何的负累和暗示干扰。他的画真正是一种胸意直抒的渲泄。他对生活无比真诚的热爱、孩童般的好奇和丰富想象的美丽憧憬,使他在创作中自由自在,毫无所忌。同时他又能恰到好处的驾驭自己的感情,得心应手地大写,写得真切,写得自如,写得可爱。在感情恣肆之中又能够持重意想和理智。鲜明的艺术语言透彻的是他被净化了的心灵,寄托于一花一木一鸟一虫的深深的爱,真正达到了物我两忘的一种神遇的境界。因此他的画首先以情动人,以真诚的人格感人。
崔子范的画继承了文人画的优秀传统,并不在于画面上写不写诗,题不题词。他的本质把握在于用新的观念和感情去对待已旧的同一题材,然而一去旧文人画的幽涩、隐晦、低沉,甚至回避现实的沉吟,完全变成痛快淋漓,清新活泼的讴歌,这实在出自他那童心不泯,无法抑制的激情和对现实生活、对乡土恋情的一种纯净的提炼。崔子范饱经沧桑的人生阅历和在新时代当家做主人的心态,磨砺出愈活愈年轻的精神气质,与他艺术上独具匠心的刻苦追求,得到和谐和升华,所以他的返朴归真是人品画品高度融洽的结晶。他的作品看起来非常随意,即兴式的不拘小节,却是精心设计的,反复实践,多次推敲,主观意识极强的艺术创造。所以他的画境,常常在适可捉摸时却有不可捉摸处。
崔子范的童心稚趣跃然纸上,所采取的艺术手法和形式语言,来自传统的文人画。人们都知道他曾经精研过八大、徐渭、吴昌硕、丰子恺等人的艺术,尤其喜爱齐白石并得到过齐老先生的亲自指点。他的作品构图饱满,富有装饰性和现代感。默契造化的形象概括到极为简洁和单纯,墨色浓重,提高色度,对比强烈,增加感官的刺激,取得悦目的讨人喜欢的效果。崔子范的绘画技巧的支柱在于笔墨。他说:“笔是骨架,墨是肉,色是外衣。”一幅画的完成,主要是线条的布置和用笔的形式美的发挥。古人云:“凡画者笔也”。
崔子范最讲究笔势、笔意、笔趣。握管而万物,挥毫必得传神。以笔趋形,以笔传神,以笔抒情,以笔生趣,以笔增辉,以笔施墨,以笔著色。墨以笔为筋骨,色亦以笔为筋骨,墨色酣畅,色彩明快,神彩焕发,气色苍茫,全然藉之以笔力而出之。在造型上崔子范的笔下把具象变为意象,以“似与不似”作为他所刻意追求的最高理想准则,其形象简括到甚而有大而化之不拘小节的感觉,但是因为笔精墨妙的效果,达到了形忘意会之妙。在意趣上求拙。守拙勿巧、能拙,守拙,会拙,仍然得益于笔墨的灵动与憨厚。在他的画境中,气韵充溢,一派大家风范。无论提笔直取或者重复用笔用墨,都显示出他的用笔圆浑雄壮,老辣凝坚,行笔在慢中觅趣味,没有丝毫的扭捏与修饰。由于他的形象造型简炼,有时简到不能再简,所以一笔是一笔,必不能空泛,笔笔外露,笔笔须见功底。他那种不同凡响的画面多数须要一气呵成,定于倾刻之间,在胸有成竹的必然间与笔下生辉的偶然间奏效,因此笔到处墨随之,以见其神采,出自天然,若有神助。传统写意画中笔墨的得失对画面构图布局的影响极大。崔子范的画中尤其是如此。他从来把构图的疏密虚实,浓淡相间,点线面构成和用笔用墨设色都置于统筹中惨淡经营,当他中锋运笔,遒劲挥写时,其笔墨的臻妙决定着构图的大局,构图的大局又包容着笔情墨趣的发挥。真可谓匠心不露痕迹。雕琢无碍肆恣。崔子范在创作实践中,把笔墨的运用发挥到了极其高明的地步,使他领略到笔墨艺术拓宽与发展的前景无比广阔。他的卓越贡献更加证明了这一点。而今画坛为中国画的创新争鸣不已,也有力主传统绘画笔墨论已过时之说,也许这样的观点会对出新的中国画产生催产之效能,但是他最终也只能作为一家之言,一派之别。中国画以笔墨为特色的民族艺术之花将永具无限的生命力。
1994年6月19日于中国美术馆
作者简介
杨力舟 1942年3月5日生于山西省临猗县。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任中国美术馆第一副馆长、党委副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连环画研究会理事,文化部美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从事油画、书法、中国画的创作。还从事美术评论以及美术理论的研究与实践。自1957年入西安美院附中始,学习绘画、书法、雕塑。1972年在山西省文化局美术创作组专事油画、国画创作。197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画研究班深造。1980年研究生毕业,在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专事创作研究,后任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副处长、处长。曾荣获中央美院叶浅予奖学金。全国第六届美术作品展览会金奖,解放军文艺奖大奖,全国第三届连环画评奖二等奖,1993年全国首届中国画大展评委奖。出版有《杨力舟画集》两本。文艺评论文章30余篇。1992年被英国剑桥大学收入杰出知识分子世界名人录。
作者:杨力舟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