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耀州青瓷怎么样?

发现

发现

6.2

三度半艺术空间

已结束 10万+

耀州窑瓷器是我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精品,在唐代产生,在宋代达到鼎盛。耀州窑是当时北方青瓷的代表,青瓷工艺非常成熟,颜色呈橄榄绿,造型精美。耀州窑瓷器在元明两代逐渐衰落,不久后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耀州窑繁荣时虽生产的是贡瓷,但后世一直没有发现一件耀州窑的真品。

   耀州窑窑址在陕西铜川黄堡镇,宋属耀州铜官县,创烧于唐代,止于明代弘治到嘉靖年间。北宋耀州窑青瓷的胎子是灰白色,较薄,很坚密,釉子细密,光润,青中闪黄或略闪黄,类似北宋时期的龙泉窑。主要装饰方法是刻花、划花、印花、堆塑等。北宋初期开始出现非常草率的刻花到了北宋中期,采用刻划结合的手法,刻主题纹饰,刀汉犀利,线条流畅而奔放;划陪衬纹饰时,纤细如丝,排列有序,整体纹饰层清楚,繁而不乱,有浅浮雕的装饰效果。

 

      北宋晚期盛行在盘、碗内印花,既规整又清晰。耀州窑主要器型有盘、碗、杯、盏、钵、梅瓶、枕、炉、凤头壶、花口尊、玉壶春瓶等。宋代耀州窑是北方青瓷瓷器的代表,以耀州窑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耀州窑系。河南的临汝窑、宝丰窑、宜阳窑、禹县窑、内乡窑、新安成关窑均深受其影响,烧造青釉刻划花、印花瓷器。这一时期广州西村窑、福建同安窑、广西永福窑和容县窑、为了适应外销的需要,也仿造耀州窑产品。

         那么五代时期的耀州窑有什么区别呢?

         黑胎器,胎含铁量高呈色较深,胎质比唐代细密。为使较黑的器胎不影响青釉的质量,五代的工匠们在素胎上先施一层白色化妆土,于化妆土上再施青釉,再加上经过精致的胎土淘洗和去除铁质颗粒的措施,从而有效的阻止了黑点状铁斑的析出,达到美化釉面的效果。此类釉瓷器物通体施釉、釉裹足,在黑胎的衬托下,天青釉发色沉稳,玉质感强。

 

        灰胎器和白胎器出现在五代晚期,为了更多的去除胎体里的铁质,淘洗更为精细,质地更加纯净。此种白胎从标本断面看,呈色白、胎质疏松、致密度较宋代差,有空隙、胎釉之间不施白色化妆土等藏品征集,甄选V信:Ying950467 特征。剔刻装饰多用于白胎器,是把汉唐石刻“减地刻”的艺术手法借鉴到瓷器装饰上,这种浅浮雕式表现手法运用到瓷器上,是五代黄堡工匠的创新,开瓷器装饰之先河。

  从五代耀州窑青瓷发展时间顺序看,黑胎器在前,是晚唐时期黑胎青瓷的发展和延续,白胎器在后,是五代晚期青瓷制作工艺的改进和突破。

      五代耀州窑瓷器制作工艺更加精细,无论从坯泥的炼制、拉坯、修坯、成型、修足、支烧、装烧,窑温、窑炉气氛掌控的精准,釉药的配置,无不精益求精,从而烧制出温润如玉质般的天青釉,犹如“雨过天晴”般美轮美奂。

 

         考古发现证明,天青釉在五代时期由耀州窑黄堡中心窑场创烧。北宋官汝窑不断改进技术且不惜工本将青色釉瓷推向巅峰。南宋官在推崇天青色的基础上,以薄胎厚釉、重复入窑的技术把玉器质感引人天青釉瓷的审美之中。由于人们的喜爱和追捧,天青釉在明清两朝仍在仿烧。这种由五代耀州首创成功的天青釉瓷是继唐代秘色瓷之后青瓷审美的又一高峰,引领青瓷审美一千余年。

宋代

宋代装饰技法主要是刻花、印花、划花及模印刻划相间,以刻花、印花为主。北宋中期刻花发展成熟,刀法犀利,线条刚劲有力,刀痕有斜度,是宋代刻花技法中最优秀者。北宋晚期的印花也很精美,布局严谨对称匀衡。纹饰有缠枝莲、把莲、牡丹、缠枝菊、波浪、飞鹤、飞蛾、犀鹤、博古、海水游鱼、莲塘戏鸭和婴戏图案等,龙凤纹则是宫廷瓷器专用题材。水波纹外一般刻划以六角形边线,水波中三鱼多见。婴戏图案则以荡秋千为主。宋代花纹装饰特点:早期于器面刻 划简单的花瓣纹;中期则花纹满布器面;到了晚期花纹线条大多纤巧。 宋代器物足端无釉,足内有釉。

1、器胎特征:早期胎有深浅两种,深者为黑灰或铁灰色,外施化妆土,浅为浅灰色,不施化妆土,均多含有黑色铁质小颗粒和气孔;中期全部为浅淡灰白色,无铁质小颗粒,不施化妆土,但有明显的白色介面层;晚期和南宋多呈灰白色,少数有浅灰和土灰色,不施化妆土。

2、器釉特征:早期多数为青灰或青黄色,少数有与五代近似的青绿和淡青色;中期几乎都为橄榄青色玻璃质金莹透明度好,釉面光泽度强,釉虽薄但硬度大,很少发现唐五代尚有的流釉、堆釉和干釉现象,很少见到釉面无光和橘皮釉现象,胎釉结合非常紧密;晚期和南宋又出现了暗青、青绿、青黄、淡青、月白等多种色调。

3、造型特征:造型清秀,底足渐小,作高窄直圈足,制作都很规整。

4、装饰手法:有划花(五代剔花和宋代刻花的辅助手法)、剔花(宋初尚有延续,中期后不见)、刻花、印花、贴花、捏塑、镂空。

5、装烧工艺特征:均采用刮掉器物底足釉装烧工艺。

6、施釉特征:施满釉足底露胎。

7、底足特征:早期底足较宽,足底往往粘有石英托珠,纹饰简单,由于初将烧柴改为烧煤,烧成气氛不稳,产品色泽与五代和宋中期相比,普遍发暗;中期壁薄质细,致密度超过此前产品,底足增高,以饰釉后再经二次精修的高窄圈足为特征;晚期盛行斗笠状小碗,以足底变矮、器胎变薄、出现鸡心底为特征,还盛行印花器。

8、产品特征:除青瓷外,兼烧少量黑、白、酱釉及兔毫、油滴结晶釉瓷.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