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在现今看来的女性艺术创作,且不论女性主义艺术或女权主义艺术,光怪陆离之景充斥其中,当人们热衷于讨论何为女性主义艺术,何为性别艺术之时,我们是否忽略了好的艺术品给予人们心灵的享受。而当我们回过头,见两位艺术家在家中研开一方墨,摆好一方纸,随意晕染。不禁细叹亦赞赏这样的一种静谧的状态,任世外是何等喧闹吵杂,她们只管专心于自己的创作,而我们做叹谓的不正是这样的吗?
正问:
访谈人物:何枫
采编:卢姗 黄媚
时间:2009年8月18日
地点:广州美术学院
关于创作
——“水墨创作帮助我找到了一种精神世界、一种精神寄托”
(以下卢姗简称“卢”,何枫简称“何”)
卢:您在画作中经常描绘我们平常的现代生活,淡雅的笔墨与平和的境界所述说的似乎是一种对于精神家园的寄托。那么,您心中的理想家园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呢?这些在融入作品时您是怎样考虑的呢?
何:这其实关乎到我们生活经历。从学生时代到老师生涯,我基本上都是成长与生活在美院这个环境里,毕业以后也是在美院任教,与年轻人接触的较多。这些年轻的面孔,因为熟悉,又是信手拈来的题材,自然而然地便成为我绘画创作力的一个资源,纵而构成一种创作的主题。
卢:也就是一种青春的主题吧。艺术节所关注的是您所变现的厄关于生活与青春的主题。那么青春这个概念对您而言是否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呢?
何:画家在创作室肯定会反映这样精神性的象征意义画画时所反映的一种内心的声音,在其画面中会有自然的流露。就如水墨创作帮我找到了一种精神世界、一种精神寄托。在这里属于自己的世界里,可以自由自在,继而超脱于现实。
关于视角
——“这是一个发现自我和寻找自我的过程”
卢:您的作品中好像女性居多?
何:我对女性的造型比较敏感,所运用的笔触比较适合女性,画男性没有那种力度。不能体现自己表现的优势,很自然地就会舍弃一些题材。
卢:那您有没有想过尝试女性以外的题材?
何:(笑)暂时还未想过。
卢:您平时有关注当下的一些创作吗?现在有一些当代艺术家,喜欢给自己的作品牵强附会地灌输进一些所谓观念性的东西,从而达到哗众取宠的效果。相比之下,您这样的创作态度就显得质朴了。
何:主要是通过看画展,画册等途径来关注。与我们同时代的艺术家,每一个人都必须会选取生活中的某一个点、某一个角度来反映自身对生活的感受,各人关注的东西不一样。你如去年和系里老师去印度考察,发现有一些人更多的关注贫民乞丐等悲凄的生活画面,而我却更倾向于捕捉一些美好的东西。在日常的创作中,我偏好某种材质、喜欢自己营造一种理想中的环境。我在创作的时候并没有想太多,只是单纯地注入更多的情感,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摆放在适当的位置。
卢:说到当代艺术界,诸多作品外借女权主义艺术之名,内里则与女性性征图式赤裸裸地结合在一起且冠以相逢意识,试图博取外来眼球。您的作品也在表现女性,但不同的是您的作品时时透出一股恬静、淡雅与和谐的气息,那么您是如何解读女性艺术的当代定位的?您是如何构建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
何:(笑)其实关于女性主权,那些具体的概念我都不太熟悉。而就女性视角来说,作为女新国画家可能更敏感更擅长捕捉那些生活细节。首先,画画人的眼光和不画画的验光师有区别的,在生活中,画家的眼睛显得特别敏感,对于在生活中捕捉到的一些场景,都会有种赋予其想象并将其入画的冲动。很多时候,在我眼里,现实世界的立体物象都成了平面化的东西。我在绘画创作中构建女性形象,是以亲身贴近真实的女性形象和心理感受的来的。从关注自身出发,进而关注外面的世界。这个创作过程是发现自我和寻找自我的过程。
关于作品
——“我更喜欢那种火花的碰撞,以及画画时那种不可预测的期待与惊喜”
卢:我们看到您的这幅《生活•干杯》,是一个主题性很强的画面,其切入点非常巧妙。
何:从构图上说这幅画突出了对画面取舍的表现。通常在创作中,我没有按照传统国画的那种套路,附中到大学所接受的学院教育让我受西方艺术的影响更多一些。传统的国画重视吧要表现的对象完整地呈现在画面中,有点类似摄影里的中景或远景——站得远远地表现关照对象。我的画面则更多地采取构图上的切割——把表现的事物拉得很近,甚至有些事局部的感受,以此坚强视觉想过与场景的代入感。
而在色彩语言上,从丰富到简约的转变过程中,我采用减罚屏弃一些多余的东西。比如八十年代末的作品,我运用的是比较浓重的色彩,而现在的作品则减弱了色彩效果,注重突出水墨材质的特点。这有点类似黑白照片那样,试图拉开画与现实的距离,给人营造更多想象的空间。
另外在绘画表现形式的选择上,由于工笔在接受学院教育时有较大比重,早起的我熟练掌握的是工笔绘画手法。而后来渐渐倾心于写意手法,是因为写意更随性,我更喜欢那种火花的碰撞,以及画画时那种不可预测的期待与惊喜。
卢:您的作品总的来说呈现一种灰色调,但不同于水墨材质结合产生的效果,既没有传统水墨强调单色的效果,也没有西方堆积色彩的效果,就是色彩对比不大。
何:这可能跟性格有关。我的性格里没有那种偏激、高亢的情绪,在选择题材的时候都会地依据自己的某些偏好。比如到市场选择布料,我会选择那些颜色对比弱的、和谐淡雅的布。应该说是与个人审美有关。
卢:那您的画中 有没有强调一些关于地域性的东西?
何:我没有有意去强调,但肯定自然而然地会带有些地域特点。
卢:现在有一些画家在尝试有关都市题材的创作,您的创作题材有没有往这方面去思考呢?
何:其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我的创作就多以都市题材为主。我现在正在创作的一个系列作品是反映珠江两岸生活的题材。这源于两年前,我儿子小学毕业要参加升级考试,于是便给他找了个住在广州滨江路那边的补习老师。在孩子补习的两个小时里,我索性就在珠江两岸散起步来等着接送他回去。好几个星期天写来,我发现那里的景色充满蓬勃生机。于是便萌生了创作这些图景的念头,那种休闲的文化是南方独有的。我想,这类描绘人们在工作之余的生活,也算是发生在身边的一种都市题材吧。
关于表现
——“能够梵音工人们当下文化感受的艺术形式,必然会成为当代文化语境 的一部分”
卢:您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当代艺术的气息,但您始终选择传统的国画媒介作为表现工具,并产生了自我的独特语言。您是如何处理国画的传统手法与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的?
何:水墨媒材蕴含着东方人看世界的观念形态。中国水墨艺术的特性不仅在于媒介的独特性,也在于它是一种与西方不同的观察方式和欣赏方式。同时,我觉得文化品质永远是第一位的,技巧是第二位的。能够反映人们当下文化感受的艺术形式,必然会成为当代文化语境的一部分。如此,将艺术创作所蕴涵的当代文化品质与传统的笔墨技巧相结合,才可以不落俗套。
卢:人物画的叙事性在当代是一个被强调的元素,而您的作品似乎并不长于叙事?
何:我的画面大概给人一种传达瞬间情绪的印象。我倾向于捕捉瞬间的感情、情绪色彩,因而画面反映的情节不多。我的绘画很毒哦时候并非是为了叙述一件事,因而并不着重去描绘。试图传达对某个现实生活画面的瞬间感觉,传达对现实生活的某个敏感点,我想这大概是我作为个体存在所独有的。
作者:卢姗、黄媚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