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在艺沙龙|任市场无常莫测 看年轻画廊家如何见招拆招

时间退回到三十年前,当时一场轰动艺术界的运动唤醒了中国青年艺术家沉睡已久的自我意识,这便是85新潮。一众先锋者对独立市场的渴求与艺术家从海外带来的经验相结合,中国的画廊业冉冉而生。虽在中国仍然是一个新的业态,但借用本次沙龙嘉宾孙彤的观点:画廊有着美术馆不能取代的优势。
 
数十年的尝试与摸索并不能完全效仿西方国家百余年的发展模式,国情的不同、消费观念的不同,以及根深蒂固文化思想的不同都为中国画廊的前进设下重重阻碍。但与此同时,一批批画廊主不断涌现,他们为这一新业态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后来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如今的发展中,仍然有一些问题亟待商讨:国际一线画廊的进驻对中国年轻画廊是机遇还是挑战?藏家群体的变化是否意味着画廊经营也要随之改变?十年间画廊业是否又到了新的变革时期?画廊的经营模式是否有新玩儿法?
 
 

 

 

 

undefined

在艺沙龙×北京当代·艺术展 现场

 

 
带着这些困惑,本次在艺沙龙特与北京当代·艺术展联合举办以“年轻画廊家如何玩转市场新业态”为主题的活动,特邀请户尔空间负责人花笑婵、AIKE画廊负责人王欢、TONG画廊及项目空间创始人孙彤三位年轻的画廊主就画廊在中国的发展进行探讨交流,分享他们的“画廊经”,探求未来的“处女地”。我们将三位嘉宾的主要观点整理成文,随直播回放链接一并附上。
 
 

 

 

 

 

 

 

undefined

花笑婵

(户尔空间负责人)
 
 

新玩法:画廊线上空间与实体空间共同发展

 

近十几年我觉得实际空间的必要性是有的,当然我更开放地认为线上的空间也是必要的,这个也是我们画廊在计划的事情。

 

关于线上空间,我们现在在做一个试验项目叫做Art Lib,里面的作品价位区间相对来说是比较平民化的,上线的先会尝试一些小件的作品或者是一些出版物,或者是我们画廊出的一些有特色的小玩艺儿,也会有艺术家的小件作品,但我们不会把艺术家比较重要的作品系列放在Art lib里边。同时我们也在尝试怎么样尽量地让大家能感觉到更真实、更直观的效果,尽量能还原这个作品的真实性

 

而实体空间对我们画廊非常关键,因为我们大部分的是装置、材料,你从平面根本是看不出来的。

 

无论VR或者Robot,这些东西的确有必要,是科技的发展,是辅助的,但是你需要感受,人类的感情、触觉,包括你看到作品的时候心动的那一时刻,这些是虚拟技术到达不了的

 

艺术家的作品展示在不同的空间里面,他展览的效果和气质都不同,同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在两个不同的空间展示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空间带给艺术家灵感,带给展览不一样的气质,我觉得这个也很重要。

 

 

海外画廊的入驻既是竞争也是机会

 

我自己非常乐意去开放式地向海外画廊学习,因为他们的经验、经营模式,以及他们画廊的历史发展,对我们年轻画廊主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借鉴和学习的机会,看他们的展览会去思考我们是不是也要提高。

 

但是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也有一定的竞争力,因为我们代理的艺术家偏年轻,我们的画廊方向和画廊理念跟他们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市场和藏家群体受吸引度也是不一样的,竞争肯定是有,但是他们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看到他们画廊的经营,包括网站、空间设计,以及他们展览的观念和模式、选择的艺术家、参加的博览会,每一点我都有向他们去学习,这样才能更多地提高自己。

 

市场总是有起有伏,从我们画廊的角度来说,我们希望市场能更国际化、更扩大一点,这样会避免局部市场有时候陷入低迷,我们可以考虑到更多广泛的国际市场,我们有欧洲藏家,也有中国的藏家,他们愿意看到中国的当代艺术,愿意看到年轻的这一代当代艺术家和他们的思想。

 

我在同时运营两个空间,就像两个双胞胎一样,经营、团队、画廊方向都是这一两年在做,这方面是对我们的压力,另一方面北京的市场更开放了,我们在选择艺术家方面也更多元化,因为我们两个空间的互换,也有一些不错的艺术家。同时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市场还是挺好的,大家也很期待像我们这样新生代画廊的面貌、展览,大家还是希望看到一些新的东西,所以从这两年我们的经营,还有我们的团队、方向、画廊的规模,包括后期的销售我觉得还蛮可观的。

 

 

如何把控、结合西方市场和中国市场是需要修炼的

 

中国从2008年真正开始有自己的艺术市场,这是一个回顾的十年,但我觉得这也是中国的十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十年。这十年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也慢慢地专业化,慢慢地国际化。我之前是在一个德国画廊工作,做了五六年艺术总监,然后再经营自己的画廊,我们就会有更多在画廊的经验,此外再结合自己的学术知识,然后开始做画廊,这样的话就保证有更多的稳定性。一个画廊成长需要三年才能有自己的一个雏形,然后到五六年才能慢慢养起来一个自己基本的循环,第十年画廊才真正成为了自己的面貌。

 

目前为止我知道的,我们是真正在中国有空间的德国画廊,这个对我来说压力非常大,而且在柏林压力也很大,因为每个画廊都非常优秀,他们是百花齐放,你看到每一个画廊的展览都有自己的特色、方向,都有自己的主见,你会看到不一样的空间,不一样的展览,他们代理不一样的艺术家,非常先锋。对我来说怎么去把控结合中国市场和西方市场,这也是我一直在努力的事情,我也在不断地学习。

 

 

 

 

undefined

 

王欢

AIKE画廊负责人
 
 
新玩法:让画廊有变化 挑战不一样的东西
 
关于我们画廊新的发展方式其实一直都在尝试,目前有想过做一些快闪、艺术衍生品,还有一些有趣话题的带动,比如今年六月份尤伦斯艺术中心的毕加索展览和我们在广州K11举办的奶粉Zhou个展,因为展览时间都很接近,最近就有一个段子在坊间流传:北有毕加索,南有奶粉Zhou,一个是西方的大师,一个是中国的年轻力量,这种话题也很有趣。另外我们和K11合作,展览不但人流量很大,而且也有一些简单的衍生品来配合。这些比较革新的方式发展得并不是太久,所以一切都是在尝试的过程。
 
 
我是从外行进入,然后现在经营画廊,有很多人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去看这个行业,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我也经常会抽身出来想别人在想什么。现有的有意思的革新模式很多,比如说对艺术家收入来源的改变,例如Teamlab这样的新媒体艺术小组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展览门票收入,或者是只参加一些商业的项目。此外PACE在纽约即将开放的巨大体量的新画廊空间,以及Hauser & Wirth在英国郊外的农场空间都有为到访者提供整体体验的服务,看艺术品的同时也有餐饮、艺术衍生品这些比较综合的东西。
 
 
了解中国收藏领域新势力——90后
 
当代艺术市场有一个很快速的成长期,也就是新兴藏家容量的增长期,近两年最有意思的变化是90后的藏家越来越多了。
 
我在海外接触到很多90后藏家,他们的能力或者是教育背景都很优秀,购买力不错,阅读量也很多,视野蛮宽泛的,而且他们对喜欢的东西愿意分享。例如我收了一件藏品,我喜欢、笑婵也喜欢,我把这个艺术家介绍给笑婵,之后又跟彤彤姐讲,就变成一个连锁效应。他们会一起追一个艺术家,这个是跟上一代的藏家不一样的行为模式。
 
他们喜欢表达,喜欢沟通,喜欢分享,他们会做一些相同的收藏,如果彼此爱好很接近,会变成一个小组织一样,是很好的。
 
 
做画廊需要企业家思维
 
画廊主特别需要的是企业家思维,这也是一个创业,但是这个创业不能只有情怀,而创业策略则需要很长时间摸索形成一个蓝图
 
 
我是学生物出身的,所以我在读书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画廊,不知道这个业态存在。艺术是很有趣的事情,跟艺术家工作也是很有乐趣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会从事画廊,但是这中间其实很复杂。
 
做画廊其实很辛苦,在商业的现实社会来说,这个回报率又特别低,因为你用一生的时间去经营一个空间和这些艺术家,而且社会里也只有非常小部分的人群会去走职业艺术家的道路,所以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道路,又是一个金字塔、一个生态,优秀的艺术家资源也好像总是在金字塔顶尖的那一部分的艺术家,因此有些艺术家可能会被埋没。作为艺术商业的话,其实这是非常难的一件事,中国可能是85新潮之后才有一批艺术家,慢慢有画廊,这个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生的东西。但画廊本身是一个很保守的业态,也是一个很老派的业态,战后有了现代画廊白盒子的概念,然后有了更多新的模式、方式,或者是在西方欧美会有规模非常庞大的集团化的画廊。
 
现在是一个很国际化的时代,信息通讯也非常方便,有非常多的海外艺博会,我们每年会参加香港Basel,收藏群体也是非常多元的,欧洲藏家、美洲藏家都有来,以及日韩和东南亚的藏家特别多。以前有段时间我对这个工作也存在短见,觉得做艺术就是按步就班,做很多的展览,做很多的东西,会想得比较少,近两年会想得多一些,其实在整个市场中有很多机会,每个地方都有特定的文化,因为中国很大,中国之外的范围又更大。
 
艺术本身有它的开放性和民主性,任何人都能获取,你喜欢某个领域可能就会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包括一些开放式的课程都是可以激励我们再去学习的一个部分。了解艺术、收藏艺术从初期开始是有一个成长的经历,同时和艺术家或者是画廊主打交道有非常多的乐趣,我还是带着比较理想的方式去经营画廊的。
 
 

undefined

 

孙彤

TONG画廊及项目空间创始人)

 
 
新玩法:在着重实体空间展示之外积极促进新合作
 
我们暂时没有太大的动作要去调整目前的状态,因为还是想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实体空间,打好基础。但我们在做好自己的核心工作以外,也在不停地尝试一种新的方式,如果是能够推动我们的艺术家,或是对我们的品牌起到很好作用的方式一点都不排斥。
 
展览方式的选择需要看你的艺术品形式是什么,他更适合于什么样的空间去展示,你的目标人群是在什么样的一个定位上,也要感觉你本身代理的艺术家是在一个什么定位。
 
我觉得画廊作为一个实体空间有它的作用,并且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通过平面图片或者是电子版来看作品跟在实体空间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尤其是我们做年轻艺术家,他们更需要有这样一个展示的机会,所以我觉得我们画廊是起到这样一个作用,因为美术馆不可能去办一些未来性的展览,它往往是梳理型的。
 
所以对我来讲,画廊的实体空间有他存在的道理,但是未来肯定也会有其他方式的存在,它们是并存的,再者,在实体空间布展也是一件迷人的事情。
 
 
画廊是一个不能松懈下来的行业
 
开画廊的人都会有心理准备才会去做画廊,就算知道会遇到那么多困难我还愿意做,明知道它是一件很繁琐也不挣钱的事情我还是愿意做。其实画廊自身存在着很多不稳定性,每天要面对不同的状况,你时刻要保持着警惕性,随时要去做调整,随时要去尝试,随时要学习。
 
如今的藏家收藏很专业、很理性,这其实不是消极的,理性的东西对这个行业长期来讲也是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外界对你的要求高了,你自己的要求也要提升很多,你才能跟上这个时代的变化。比如现在很多海外老牌画廊进入中国市场,其实从长远来看对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是积极的,因为除了要学习你还得去找差别,去找自己的优势,如果没有对比的话,也不会有像这次北京当代的品质,整个业内来讲,各个部分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提升,这是大家都能看到的。
 
海外画廊的进入,促使所有藏家的口味提高了,所以你必须严格要求,比以前更努力、更认真、更用心地去做事。
 
 
理解新藏家对于作品价格的认知过程
 
对于画廊没有明码标价这件事,我觉得各类藏家需要一个了解的过程,如果说真的是想收藏,慢慢看得多了,了解多了,他就会知道这个价格规律在哪里,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就像他们说的画廊本身有特殊性,它本身就是比较小众的,没必要公开地说,而且艺术家的价格在每个时期不断地变化,不同系列的作品有不同的价格,无法跟一般的商品一样去定价。
 
对我们画廊来说本身都是代理比较年轻的艺术家,也许他是第一次跟画廊合作,但在固定期间内,他无论是跟哪一家画廊合作其市场价格都应该是透明公开,是统一的。但是至于说不透明的地方也许可能就是销售给谁、实际的销售价格,这些是对藏家起到一个保护隐私的作用,可能就不会对外公开。
 
 
 
 
小彩蛋

 
采访中三位嘉宾都提到曾有过做梦还在处理工作的情况,时常惊醒,这时主持人与嘉宾花笑婵进行了如下对话:
 
“你们都是惊醒的,有没有梦到过一整场展览所有的作品全卖掉了,一张都没有剩?”
 
“我希望这不是梦,我希望这是现实。”
 
“希望大家美梦成真!”
 

undefined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