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当中国元素遇见日本浮世绘


在今天,中国将有更多欣赏浮世绘艺术的人。


中国版画艺术的起源多有异说,但最早或可追溯到魏晋的瓦当画像砖。经朝代更迭发展,至明清时期,中国版画艺术达于顶峰。1603年左右,日本出现了“肉笔浮世绘”,即一种单纯的毛笔绘画。“肉笔浮世绘”的兴起与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政局稳定有关,“市民文化”逐渐兴盛,民众对艺术作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但“肉笔”绘画难于量产,这一艺术也在等待着技术转型。



明末清初,中国木刻版画传入日本,浮世绘从“肉笔”阶段转为版画阶段,由此拉开了日本浮世绘的绚丽篇章。中国版画不仅从技术层面影响了日本的浮世绘艺术,而且在创作内容上亦有广泛的体现。


版画制作工具


日本早期浮世绘代表人物铃木春信的美人画中,常可见到中国传统人物的身影。杨贵妃、玄宗皇帝、寒山拾得、竹林七贤等等,一个个摇身一变,具有了浓厚的日本意味与世俗特点。以竹林七贤为例,中国历史上七个超逸不羁的魏晋人士,在铃木春信的笔下,却变成了七位聘婷而立、顾盼生姿的歌姬。


铃木春信《竹林七贤》


据日本浮世绘研究者吉田英二先生考证,铃木春信的版画创作还受到中国明代绘画的影响,其美人画多临摹中国明代的仕女画,尤其体现在美人面部的淡无表情与体态之轻盈、衣衫之轻薄等方面。


铃木春信浮世绘作品


江户时期,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水浒传》传入日本。伴随着水浒文化与日本浮世绘印刷技术的改革,武士绘盛极一时。1827年,歌川国芳根据《水浒传》创作的系列浮世绘作品《水浒传豪杰百八人》一经推出便大获成功,歌川国芳也借此跃居于一流浮世绘画师之席。


歌川国芳《水浒传豪杰百八人》系列


江户时代末期,浮世绘大师月冈芳年以《西游记》为主题创作了系列浮世绘作品《通俗西游记》,《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故事也出现在他所创作的《月百姿》系列中,而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诗人李白,以“醉眠李白”为题进入月冈芳年的浮世绘中。


月冈芳年《通俗西游记》系列

月冈芳年《醉眠李白》


中国元素被移植入日本浮世绘艺术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浪漫如庄周梦蝶,义气如桃园三结义,潇洒如饮中八仙等等,皆曾进入日本浮世绘画师的眼帘。这些元素在日本浮世绘师的笔下,陡然一转,印刻上了深深的日本意味与世俗化特点。



而谈到浮世绘艺术在中国的推介和传播,鲁迅先生是绕不开的名字。1926年,鲁迅开始搜购浮世绘作品。定居上海后,他大量购入浮世绘书籍并不惜余力地推广新木刻运动。


内山书店包装纸留下了上海内山书店的地址电话,以及不知何人手书的“周树人先生”几个字,由此可以初步推断鲁迅通过内山书店购买过浮世绘作品。


晚年在与日本友人的通信中,鲁迅写道:“关于日本的浮世绘师,我年轻时喜欢北斋,现在则是广重,其次是歌麿的人物……我也有数十张复制品,但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忙,现在连拿出来看看的机会也几乎没有。况且,中国还没有欣赏浮世绘的人,我自己的这些浮世绘将来交给谁,现在正在担心。”


歌川广重《宫之越》(《蓝的暮色》)


距离鲁迅写这封信已经八十余年过去了,如今,中国有更多欣赏浮世绘艺术的人出现。他们试图探寻两个文化传统之间对话空间,不仅在浮世绘艺术中看到中国元素的影响,亦在现世中国印证日本浮世绘艺术不曾褪色的传奇。


喜多川歌麿《一女阅卷》


今年秋天,ZENA帕哈携手东京传统木版画协会在798艺术工厂举办的“生生·浮世之光”浮世绘大展,是迄今为止国内最高规格、最具权威的浮世绘大展。在大展开幕式上,东京传统木版画工艺协会组合理事长兼高桥工坊第六代传人高桥由贵子女士亲临现场,到场的嘉宾更有东亚文化学者董炳月教授与作家许知远先生。



在他们所展开的热烈对话中,董炳月教授更是评价此次展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展览开幕以来,观展者络绎不绝,也许还将有更多欣赏浮世绘艺术的人前来打卡。



或许,浮世之光不仅仅映照了日本,也映照了作为日本文化源头的中国。来“生生·浮世之光”大展吧,你将遇见这两个文明之间无限广阔的对话空间。



文章来源:ZENA帕哈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