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奉”字的演变艺术

“奉”人如爱己之“奉”《汉字故事饕餮日》
奉(fèng)会意转形声。甲骨文。从廾(gǒng),丰声。恭敬地用手捧着,“丰”意为“植物在春季生长了三个月,指很高的高度。基本释义:双手敬献,下面的手托起谷物,献上,敬上之义,指把贡品抬升到眉毛的高度献给君主,引申为供奉,给养,奉献,奉申贺敬,奉公,奉还等。“廾”甲骨文为左右两只手托捧的样子,在古汉字中象形明显(如图)。(图1)、(图2)、(图3)分别为古代书法家邓石如、赵孟頫、吴让之书写,上下结构。后两个为对称体汉字。其中(图1)上面“丰”与下面“三只手”象形清晰可见。(图2)是金文时期常用的汉字,只有左右两只手,下面“一只手”是在篆书时期后加上去的,属于增繁汉字。(图3)的“奉”所不同的是它将“手”演化成为两横一竖,接近于现在的“提手旁”,成为规范的对称体汉字。再后来古人想强化“捧”的意义,在“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只手(提手旁),成为现在的“捧”。可见“奉”是“捧”的原字,是“奉”两次增繁的作品。自此,“奉”中的“捧”的元素消失。从“奉”由不对称发展成为对称体汉字,体现了古人对形式美的尊重和理解,让我们窥到对封建皇权的尊崇膜拜的社会心理和汉字演变厚重的社会背景。
“奉”的字源众说纷纭。焦点在“丰”上,有说是植物的高度,象征级别,如本文;有说是“玉”,献玉;有说是树的盖子;也有说是受奉者的手。但“敬献,奉上”之义没有变化。“奉”人如爱己,无私为高德。
见《艺典》562页。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