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摘要:当今中国书法界、书法创作及书法家队伍素质存在诸多问题,关键在于文化品格的失落。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书法教育入手。书法教育必须注重文化品格。书法的文化品格包括5个方面内容:清醒认识消费时代的书法生存境况;増强忧患意识和时代使命感;倡导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学术胸怀开阔视野、拓宽研究领域;博学强识、追求精神自由。
黄世湘,云南绥江人。教书为业,死心塌地,不思他途。训徒而至特级,当家而长一校,云崖村内歪脖树上未吊死,终得乞还骸骨,乐天知命。钟情翰墨,乐此不疲,悠游林泉,俯仰天地,不与闻窗外事矣,所谓“倾白酒,对青山,笑指柴门月待月还”,不亦乐乎!
写下这个题目,便觉是一个伪问题。自古以来,能将毛笔字写得漂亮,进而成为书法者,哪里会没得文化?且看历代书家们留下的浩如烟海的大作,或散淡,或激昂,或优雅,或雄强,几乎无一不是书写者人格修养文化底蕴的表达与外射,具有丰富的文化品格和文化品位。反观今日,我们能与古人比肩么?我们的书写痕迹能够反映我们自身的文化修养,反映自身的人格魅力,表现我们今日的文化品格与文化品位么?这问题其实真的值得一说。文化品格与文化品位,实际上是两个问题。品格讲的是有无问题,品位说的是高下问题。本文先说有无,以后有机会再说高下,先易而后难。一、技法的文化品格
人说,技法就是技法,哪来的文化品格?
技法的文化品格,表现在结字与笔法上面。限于篇幅,单说笔法,至于结字,以后再说。古人谈笔法,可以说从不奢言创新,而是是孜孜以求前人传统。但凡有人得了秘传笔法,那可是非同小可。有书为证:
“魏钟繇少时,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还与太祖、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议用笔法。繇忽见蔡伯喈笔法于韦诞坐上,自捶胸三日,其胸尽青,因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乃活。繇苦求不与。及诞死,繇阴令人盗开其墓,遂得之。繇曰:‘岂知用笔而为佳也。故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临死,乃从囊中出以授其子会,谕曰:“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读他法未终尽,后学其用笔。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画象之’。”——钟繇《用笔法》求前人笔法如此,已经很极端了,在古人心中,真是“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将此事换一角度看,这种追求,乃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敬畏,遵循前人成功的笔法,循循然而进,使得前人笔法代代相传。在以上叙述中,我们知道,那韦诞秘而不传的,是“蔡伯喈笔法”。这样,我们发现了一个有意思轨迹:蔡伯喈-韦诞-钟繇-钟会,不断往下传承的,正是“古人笔法”。我们感受到的,是文化传统的绵延。在这里,技法不仅仅是技术动作,它代表了传承的态度,代表了对前人遗留的敬畏。再举一例。
米芾关于用笔似乎并无正面表述,但是,他老人家的一番牢骚,倒是十分清晰地反映出他对笔法包含的文化品格近乎偏激的追求与捍卫:“颜真卿学褚遂良既成,自以挑踢名家,作用太多,无平淡天成之趣。此帖尤多褚法,石刻《醴泉尉诗》及《麻姑山记》皆褚法也,此特贵其真迹耳。非《争坐帖》比,大抵颜、柳挑踢,为后世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无遗矣。——米蒂《海岳题跋》
米芾的艺术感觉是十分敏锐的,此老不仅仅生活上有洁癖,艺术上同样也是洁癖浓厚。他嗅出颜真卿书法用笔中不合于古法“王羲之法”的变化,痛骂其为“后世恶扎之祖”,维护的,是两晋以来所形成的以王羲之为代表的经典笔法传统。这种传统一旦有人越雷池半步,在米芾眼中立即变成毫无文化品格的下等书作。(附带说一句,以后世眼光看,颜真卿对王羲之笔法的叛逆,其实是他的创造性变革,将篆籀笔法引入了行书中,与王系用笔方法格格不入,对后世书法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不过,这一点不是我们这里讨论的问题)仅仅从以上两例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前人极力追求维护的,是笔法的传承性,一旦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异样因素,这笔法就不是那么纯粹,新的笔法也就失却了它应有的文化品格。
这一分析对当而今书法的启示就是,我们学习书法,继承传统至关重要,之所以强调必须临摹古人法帖,就是要在临摹古人法帖过程中,学习古人留下的丰富遗产·而笔法,正是这遗产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进一步说,我们看一幅书法作品是否具备文化品格,第一个层面就是看它的书写笔法是否继承了前人丰富的遗存,也就是说,看这幅字的书写是否源流清晰,传承有序。能够看出师承源流,可以说具备文化品格,反之,通篇“我”法,奢言“创新”,则只能是米芾所谓“丑恶怪扎”,一句话,没有文化。不管你如何标榜自己,没有来源,源流不清,就是没文化。二、关于内容的文化品格
大凡古人法帖,除了书写笔法传承有序,源流清晰外,书写内容也(毋宁说同样)至关重要。且不说《兰亭序》《祭侄稿》《赤壁赋》等重要书迹,他们的内容,充分表达了书写者自己的情怀情感,就是一些断章残简便条,他们的内容,也无一不是书写者真情实意的流露。可以说,只有当书写内容是出自书写者自己真情时,这样的书法作品才是能够打动人的,才能引起观赏者思想情感的共鸣,这样的作品,方才具备相应的文化品格。遗憾的是,若以此标准观察当今汗牛充栋的所谓“书法作品”,有多少是出自书写者自身真情实感的呢?抄录唐诗宋词几乎是今日书法作品的不二法门。从一流大家到名不见经传的普普通通的书法爱好者,简单抄录成了所谓创作的通用秘籍。一色的“床前明月光”,一色的“远上寒山石径斜”,一色的“朝辞白帝城”,再不然就是一色的“天道酬勤”、“厚德载物”、“中国梦”,一色的“龙”、“虎”、“忍”等等,(曾经看过一本标识为某某省精英书家们的集子,不止一人专门抄录《素女经》中“房事秘籍”。
看到这些精英们津津有味不厌其烦地抄着什么“九浅一深”的各种动作要领,我不晓得他们到底想通过书法来表达什么东西?文化?鬼才会相信。)充满了当今大大小小的各类展览,挂满了大大小小的各类画廊,商店。最应该体现出文化品格的书法作品,成为最没有文化品格的粗制滥造文化垃圾。为了彰显书法作品的文化品格,有人提出,书家同时应该是诗人,甚至一些展览也大张旗鼓规定入展作品必须是书家自己创作的诗词歌赋。关于这一点,表面上看,真的是不简单,书家都是书写自己的诗词歌赋,硬是有文化。不过,冷静一想,还是且慢高兴。
因为我们看到的一些所谓书家自己的诗词歌赋,那种质量,几乎就是惨不忍睹。顺口溜,打油诗,甚至薛藩体等充满穷酸像蔬笋气的东西,都被我们的书家们冠以“创作”的名头。说实在的,这一类等而下之的所谓创作,还不如抄一点前人的好东西。这种“创作”,这种所谓浅薄粗制滥造的文化,还是不要为佳。书法内容,不管你是抄录,还是创作,关键是要出自真情,要自己独特的感悟。要能给人以有益的启示。抄录诗词歌赋,不妨将自己的或动机,或感悟,或评论,或记事,以题跋方式标识出来,不要仅仅一抄了事。若创作,或诗词歌赋,或短扎随笔,或语体,或白话,均当入规入矩,不得乱来,要有书卷打底,要有文气浸泡,或言简意赅,或幽默轻松,或睿智,或警醒,不一而足,要当自出机杼,不人云亦云,要当自出新意,不落俗套。如此,方可说具备文化品格。
纵观几千年书法史,书法家大都是硕学大儒,王羲之、颜真卿、苏轼、黄庭坚、徐渭、董其昌、王铎、傅山、沈曾植、康有为等无不诗文书艺俱佳,现当代李叔同、鲁迅、沈尹默、谢无量、黄宾虹、郭沫若等亦学富五车各有专长。这些名家大师博学余暇敏手于斯,自然出手不凡,视之当今书坛,书家中堪称学问家或兼擅诗文诸艺者寥若星辰,大多书法家仍处技艺型阶段,以学问滋养书艺的自觉意识、紧迫感、行动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毕竟学养的积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对书艺的滋养也是潜移默化,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浸染过程,远远没有在形式感和技法上多下功夫容易见效,在注重形式表现的展览时代,内在心灵蒙养似乎被人们所忽略,外在的表现更为人们所乐衷。——黄世湘
我们的愿景和使命:初心为始,热爱为履,作品为重。 从“期待未知变化”到“用作品说话”,一路向前,相伴成长,坚持学术性成果助力云南文化长足可持续性发展。讲好云南人的故事,把云南艺术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价值,更加合理地挖掘利用,借助贵州大数据中心数据采集的优势,立足贵州辐射西南乃至全国,利用现代化的媒介手段和活动形式传播出去。
媒体支持:
贵州艺术网、百度、新浪、搜狐、腾讯、今日头条、雅昌艺术等。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