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有辨识才能收藏

    对现代人来说,欲启怀古之幽思,除了诵读典籍辞章外,最直接的方式是把玩一件辗转流传千百年、不知被多少人摩挲过的古董。因为古玩艺术品本身就承载着历史,也以其独特的魅力诠释着文化。一只工艺精湛的唐三彩马能让我们领略一个朝代曾经的盛世气象,一块温润光洁的古玉佩能让我们理解“守身如玉”的真谛。

  在今天,古玩艺术品收藏已经进入一个黄金时代,成为一种全民时尚,这已是不争之实。华龄出版社推出的“古玩艺术品辨识与收藏丛书”在前言中写下“古玩市场的兴起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这句话,也诠释了这套丛书策划设计的初衷。 
 
  应当指出,丛书所谓的“顺应时代发展”,除了艺术情趣和文化意义之外,也包含着对这样一个事实的认同:近年来古玩收藏日渐火热,显然又不可避免地与“利”联系在一起,并成为一种经济模式。一方面,一件古玩的价格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成倍增涨,为物主带来丰厚的利润;但另一方面,世界上没有净赚不赔的生意,你今天可以“捡漏”暴富,明天就可能因“走眼”而倾家荡产。当古玩收藏在经济利益的强大驱动下,由一种“单纯”的爱好变成一种有利可图的投资经营方式时,相应地就产生了投资风险,而且同其他投资一样,利润越高,风险越大。 
 

https://image-artexpress.artron.net/app/toutiao/2020/0727/159584233509896700.jpg

  因此,诚如丛书所言,“文物古玩的收藏、传承与交易,最重要的基础是辨识”。有“辨识”才可能有“收藏”。准确的眼光等于金钱,这是收藏圈的铁律。对寻常百姓来说,古玩投资并不像房地产那样存在高不可及的准入门槛,但要交的学费并不少。随便把一个破罐子抱回家就能发财,这是神话。所谓的“无知者无畏”,每个投资者都知其大谬不然。这套丛书的作者们显然很清楚那些投资者,尤其是初入门投资者的需求——迫切需要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来提高自己的辨识能力,以便尽可能地降低投资风险。 
 
  像丛书中由著名陶瓷鉴定专家刘兰华主审的《陶瓷器辨识与收藏》一书,专辟一章讲述了瓷器的作伪及其辨别方式,帮助读者从瓷器的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玉器的辨识与收藏》(故宫博物院专家张广文主审)也有一章专门讲授玉器的鉴别。从所谓实用的角度来看,读者们很可能会特别青睐于类似这样的章节,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余如“陶瓷的渊源”、“宋代五大名窑”、“古代玉系及各时期玉器的特征”这些章节只是一种虚设,只是为了提高全书的“文化品位”。事实上,书中没有一种知识是“无用”的,我们固然可以通过化学方法识破一块伪造“鸡骨白”的仿古玉,但如果缺乏起码的历史文化常识,我们将肯定无法辨别一件款识为“隆庆年制”的瓷器的真伪(隆庆一朝瓷器款识有“年制”而无“年造”,若落“年造”款则必为赝品)。 
 
  书中自有黄金屋。多读好书,是辨识与收藏古玩的捷径。收藏多年,“古玩艺术品辨识与收藏丛书”是笔者见到的最有参考价值的藏书之一。


  小知识:瓷器收藏小辞典 
   
  生瓷———也称反瓷。指不施任何釉即入高温炉窑中,烧制而成的无釉瓷器。

  最早的生瓷是在万历前后的景德镇窑,到了清光绪时期更为普遍更为精细。其特点是:器身均有浮雕图案,器物多见于文房用具。

   煨瓷———多见于清康熙年间,属景德镇生产的一种瓷器。其特点是:一是釉面可见鲜明的开片和纹线,二是胎骨毕为瓷浆胎,三是釉色中微泛淡红色或淡黄色。

  器型以瓶罐和文房用具为多,常见的有青花煨瓷和单色釉煨瓷。

  象生瓷———也叫仿生瓷,属陈设观赏瓷一类,器物多见于瓜果和小动物。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