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关于摄影的一次闲聊:中国摄影应该学“东”而不是学“西”

Art强:昨晚的宋庄发展讨论你参加了么?

黄华:没有呢,因为我现在仍属艺术圈的边缘人(非职业艺术家,还必须有养活家小用的其他生计),7年前开始的表现主义风格水墨早就不画了,因为坚持不了,摄影艺术国内又太小圈子化。还好我两年前移居希腊了,目前主要努力寻找欧美的画廊或摄影节展出我的作品。

Art强:摄影是个体力活。

黄华:中国摄影圈把它搞成体力活了,当然也因为在国内一提摄影师,下意识的认为不是棚内拍人像的就是室外搞风光的。其实你放眼摄影器材大国的日本,除了少数专搞艺术摄影的日本摄影家,大部分摄影大家都以纪实为主也就是以小相机为主的。欧美摄影大家也没有大包小包一起上的,基本都是固定一到两个相机出门。因为风光摄影,在他们那里已经不是摄影艺术的主流了。

Art强:日本人把摄影玩到极致了。

黄华:所以,我更欣赏日本摄影的风格。国内一味模仿西方摄影,其实往往只学其皮如光影构图甚至所谓的故事性等外在的东西,难达其髓即价值观,原因是东西方长期的制度及文化差异悬殊。

Art强:摄影穷三代啊,咋赚钱?

黄华:日本有非常完善的摄影集出版系统。国内那么庞大的摄影群体,最终就让器材商和老法师们赚钱了,让他们主导,摄影就只能是个手工活了。我自己现在努力以摄影集出版为主要收入方向,参展为提高个人知名度,参展时能不能卖限量版藏品这种想法不强。

Art强:最早有一批人专门拍景区,拍一年景区付10-20万,能得到200-300幅照片。

黄华:我在前几年做旅游达人时,熟悉这样的商业操作套路。

Art强:现在都卖照片,风景照片卖的也挺好的,有版权平台。

黄华:我现在也算是图虫的签约摄影师了,上传了不到300张纪实类作品,前前后后卖了有1年半了吧,版权收入少的可怜。风光片肯定要好卖一些,但摄影师要想好卖他的风光作品,肯定得大包小包的去拍,像我这样一个机身一个镜头去拍肯定卖不动。加上,国内拍风光的摄影师实在是太多了。

社交媒体上有不少图片库签约摄影师的留言,那些很早就跟图片库签了约的摄影师,基本一个月能有1000RMB以上收入的都凤毛麟角了。所以,玩摄影还可能是个穷三代的事,但关键是,沿着老路走下去,中国摄影会走入死胡同。

Art强:是这样的,最优秀的摄影师一是带班,二是带队。

黄华:现在马格南图片社的摄影师们都开始以大师班作为一个主要盈利方向了,这其实是互联网大幅度冲击纸媒出版后的无奈之举。但反观日本的摄影大家们就没有这个问题,因为他们一开始就不靠带徒弟来获得收入,而是一直靠出版摄影集带来知名度和可观的版权收入。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