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张应中作品《堤上私语》
(布上油画 81cmx60cm 2007年)
要乐观,要自信,就当“艺术家”
尽管有老一辈艺术家多次劝导:艺术家不是凭个人努力奋斗可以造就的,更不能“教育”出一个艺术家来。艺术家靠的是他的“艺术天赋”。这种天赋在一个人的身上,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偷不来,抢不来,也学不来的。所以,千百个从艺者中,难有一两个真正的艺术家,余下的都是些插科打诨者。
尽管有头脑清醒,目光锐利的人分析指出:中国的“艺术家”(从艺者)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社会不需要这许多“艺术家”。所以“艺术家”无法找到与自己合适相应的工作,便都聚集于“画家村”和“艺术区”混日子——做那“美梦”艺术家。
现实情形就是如此。
然而,我们所见到的学习艺术和迷恋艺术这一行的人,不但没有减少,相反的,而是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庞大。他们声势浩荡,信心十足,个个都是潇洒快活的“乐天派”,有如“水浒传”里的各路好汉。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大约离不开下面四个因素:
第一、因为艺术的“没他人”。
一个艺术家,他所要表现的,是“自我”——即他自己。他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识;自己的感觉,自己的认为;以及他自己的观察与理念;自己的需要与渴求,直到他自己的悲伤与高兴。所以,他可以“目中无人”。所以他就敢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既然如此地“独自横霸”,哪来的不“乐观”、不“自信”的理?所以人人都乐于当“艺术家”。
第二、因为艺术的“没标准”。
当今的“谈”艺术和“做”艺术,不但没有“标准”,还没有“范围”,没有“底线”。一个当代艺术家,给人的感觉就是当今“皇上”,指什么是艺术,什么便是艺术。无须学习,也无须创造,都全是“艺术”。于是,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在这种“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当下,随便就可得的“艺术家”光环,有谁还不“乐观”,不“自信”去抢?
张应中作品《山居图》
(布上油画 81cmx60cm 2001年)
第三、因为艺术家的“没头脑”。
据称,艺术家大多是不爱读书的。而“头脑”(思想)这东西,又大多是从白纸黑字间得来的。前不久,就从雅昌博客中看到:说一位首届中国美术终身奖获得者, “书是基本不读的”,“也不怎么写字”。他自称“我不是读书人,也不把自己当读书人看。”因为,“搞艺术就跟谈恋爱一样,从来没听说谈恋爱也要抱一本书来学的。”他还说,“傻里傻气,大智若愚,反而更好”。所以,“他人是乐极生悲,我是悲极生乐”……。于是就有人评论说:“不读书,所以没思想,作品尽是歌功颂德的东西。”
你看看:“没头脑”(思想),就只会“歌功颂德”;只会歌功颂德,就可获国家“终身奖”。做“艺术家”既如此"简单" ,有哪个会不“乐观”,不“自信”的呢?
第四、因为艺术家的“没办法”。
众所周知,艺术这一行,原本就是少数人干的事。千百人中能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就非常了不起了。所以,“艺术家”是“珍贵”的。所以,社会给了“艺术家”崇高的地位和荣誉。正因为如此,在人人都“唯利是图”的今天,有谁不想去“获取”?又有谁不想去“拥有”?于是乎,我们今天见到的“艺术家”,就如春天里的杂草,遍地丛生,四处蔓延。艺术这一行,也早已不是少数艺术家的专利了。无论是谁,都可以“做”艺术,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也无论何物,也都可成为“艺术品” 。甚至连私人住宅,个人的工作室,轿车,宠物,漂亮女人……无一不可当成“艺术品”展现出来,并且相互吹捧和欣赏……。事到如此程度,难道大家不明白这样下去“艺术”就变味了吗?……明是明白的,就因为“艺术”这门槛太高,——没办法!
所以,“艺术家”便真正成了“玩家”。既是“玩”,又怎么会有不“乐观”,不“自信”的事呢?……
所以说:要乐观,要自信,就当“艺术家”去吧!
————张应中.2010.03.23.长沙.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