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学习书法的三个方法
◎读 帖
在临习之前将选择好的帖认真观察、分析,我们称之为“读帖”。意思是要像读书一样,去深刻体会,仔细揣度。孙过庭《书谱》说:“察之者尚精”,就是指此。
我们已知道书法分成用笔和结字两大环节。相对来说,结字在外形上容易看出并理解,我们反复多看几遍,一般对某家某体的结字特点总能留下较深的印象,但用笔就不是一下就能看出来的。如果我们使用的是墨迹影印本,尚能看出运笔时的轻重缓急,用墨的浓淡枯润,以及细微的牵丝来,这对我们学习下笔、行笔、收笔的动作,洞察点画之间乃至字与字之间的笔势,都大有益处。但我们如果实在得不到墨迹影印本,只有石刻拓本,那我们要格外仔细地观察,特别是注意下笔处、收笔处、转折处这几个关键部位,因为这些部位最能反映用笔的痕迹。如这样,就能捕捉那些有形无形之间的行笔妙处。姜夔《续书谱》说: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赵孟頫说:“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读帖达到了这样境界,才能进一步做到得心应手。
◎临 帖
《书谱》还提出“拟之者贵似”,这是临帖子的基本原则。我们说学书贵神似,这是对高一级的要求来说,神寓于形,如果初学者不得形似,又何从求神呢?所以我们要求临帖要像帖上的字,如果不像,便要仔细考虑,是否在用笔、结字上没有体会到帖上的笔意,再深加细察,穷其究竟。所以读帖与临帖应双管齐下,读懂了,才能临得像。在基本点画用笔过关后,我们要求在临帖时不要看一笔写一笔,至少是看一个字写一个字,最后达到看一行写一行,做到胸有成竹,意在笔先。这样,才能学到形神兼备。进一步再背临,也就是默帖,更提高一步是意临,使古人书迹,为我所用,在继承中自己发挥创新。相传王羲之临钟繇《丙舍帖》,苏轼临王羲之《讲堂帖》(见《宋苏东坡公帖》中),及董其昌、何绍基诸大家所临的古帖古碑,皆出自意临。但意临决不等于信笔乱写,不深通笔法,并有相当造就,是难以仿效的。
◎摹 帖
临和摹各有所长,姜夔《续书谱》说:“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初学者可以临摹并用,相互补充。特别对掌握结字来说,摹帖极为有益。唐人摹帖用“硬黄”,即以极薄的皮纸,熨上薄薄一层黄腊,使原来软薄的白纸,变成较透明略硬而不渗水的黄纸,以此蒙在帖上摹写。现在摹帖,可用透明不渗水的拷贝纸或薄打字纸,比古人用硬黄方便得多。
摹帖的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种:
第一是双钩,即将字的外形轮廓钩出,再进行填墨,就称为双钩廓填。好的双钩廓填摹本十分接近真迹,如今传的王羲之一系列法帖墨迹都是唐人的双钩摹本。
第二是单钩,即钩出字的点画的中锋线,然后在透明纸上按钩出的中锋线自己运笔书写,此法容易使帖上的结构迅速印入脑海。
第三是满摹。满摹即将不渗水的透明纸下面垫着透明的幻灯胶片,再蒙在帖上直接行笔书写,参用此法,可以加速人门。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