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耿宝昌:紫口铁足不足论,一文带你吃透“哥窑”鉴定要点

 

中国文物真是浩如烟海,在古董面前人人都是小学生,要说瓷器收藏,天下谁也比不过两岸故宫博物院。就目前公布的资料来看,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与明代宫廷有关的瓷器总数在8473件以上,基本为清宫旧藏。而北京故宫博物院也差不多,共收藏明代瓷器8748件,其中清宫旧藏5403件。

文物鉴定,其实是建立在眼学的基础上。我说的眼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眼学,而是眼界。所谓眼界,就是你见过多少可靠的真品。眼界的高低决定文物鉴定水平的高低,这是不庸置疑的事情。民间很多收藏者动辄声称自己的宝贝多么多么珍贵,专家们不认可,那就是砖家。老陈我也属于民藏一员,说句大实话,没有证据的孤例哪怕就算是真的,也难立住脚。

见真才能识假,见多才能识广。说某个时代某个窑口有某某品种之前,先拿出证据,这个证据不是你自己收藏的,而是第三方证据,比如博物馆藏品,窑址出土器物,几十年前出版的图录等。很多收藏者都经过了看什么都是真的,和看什么都是假的这两个阶段。而这两个阶段都是瓷器收藏者的初级阶段,第一个阶段更是根本没有入门。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讲真,汝官哥钧定五大窑中,汝窑遗址和南宋官窑遗址都已经被发掘,钧窑目前窑址没有发现数目字青瓷,学术界大多改变看法,认为北宋无官均,目前所见的数目字陈设钧窑极有可能是明代烧制。而定窑不但窑址早被揭露,且传世数量非常多。只有这个哥窑,到如今依然神龙见首不见尾,既没有发现窑址,市面上也几乎看不见实物。

由于只有哥窑目前尚未解密,所以第一,哥窑的市场价值远没有汝,官窑那么被广泛认知。拍卖行的价格,有时候还不如定窑钧窑甚至建窑一类的小窑口,属于真正的价值洼地。深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目前没有一套被大家完全认可的鉴定标准。再加上历史上仿哥窑仿的太多,有的已经完全混入古瓷当中,难辨真伪,所以哥窑的认知程度应该是目前五大名窑中最低的。

由于学术界至今没有发现哥窑窑址.所以以前根据文献资料,有龙泉哥窑和传世哥窑之分别。如今,龙泉小梅,溪口等黑胎青瓷烧制窑口已经被发现了,科学检测和直观目视,都告诉人们,龙泉不是传世那些神秘的哥窑的产地。转了一大圈,哥窑的研究又回到原地。唯一可以知道的,是各种仿制,臆造的哥窑瓷器漫天飞舞。宋瓷收藏爱好者,没有买过一两件仿哥窑的人估计不多。但真正能和故宫国外收藏的传世哥窑相符的,一件也没有。

因为哥窑瓷器缺少同代文献,且子孙文献常是片纸只字,零零碎碎,有的还互相矛盾,仍无法掀开层层面纱,出现它的实在面目,因而哥窑辨别真伪更是难上加难。老陈是一位业内资深古玩经纪人,家族世代收藏可追溯至清代,专修考古专业。经常穿梭于各大拍卖行和博物馆,曾亲自策划过许多大型拍卖活动。目前老陈任职于广东宜传国际拍卖行,负责于市场藏品征集一职如你有藏品困于出手,想找正规公司进行参拍,可与宜传拍卖陈经理洽谈壹捌伍,伍玖贰叁,贰贰壹捌如藏品属到代官窑器,可免费送拍保利,嘉德,苏富比,其他勿扰!由于本身对瓷器的喜爱,老陈曾与业界多位教授实践探讨过关于哥窑鉴定的问题,特作此文,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哥窑鉴定的一些专业知识,请认真阅读。

1:釉色

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2:紫口铁足

因为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还原,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称“紫口铁足”。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由于哥釉瓷细致、精美,以后各代对它都有仿造。特别是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一个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后期,哥釉明显地不如清前期,颜色越来越深,开片越来越细碎,釉面甚至出现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质也变得疏松。

3:攒珠聚球

就是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 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显然,“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4:开片

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

在许多介绍哥窑的著作中却很少提到这个“攒珠”且“聚球”的特征。而这个特征又是历来仿哥器无法做到的,著名的雍乾时期最能乱真的仿哥制品,能做到“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却无法做到“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宋代古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我相信民间肯定有更多宋哥窑瓷器,喜欢瓷器的朋友可以关注老陈,有不同意见的朋友可以在下方留言或者私信,大家相互学习,博采众长。

若问笔者何处寻,细看文中第七段落!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