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作为语言的艺术(共四章节)
2.艺术语言的基础和规则
人类的艺术语言,建立在感官的基础之上。基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这五种信息通道,我们用相应的符号,构建形成了相应的语言体系。一切艺术都可以找到他的感官基础和符号系统,这个符号系统就是它的语法结构。因此,就艺术的基础和独特性而言,艺术是语言的活动,是语言的子集。随着我们掌握越来越丰富的事物,并渴望运用不同的语言符号来更好的表达时,这些指代不同事物的符号,便会被我们依据自身的需要再次整合,并产生相应的意义。这种整合有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促使整合的动机很多时候也各不相同。历史发展没有所谓的自然规律可供参考。因此,艺术语言演进的历史也不是艺术本身科学化的过程。艺术分析的语言化、科学化,不是假设某种先验的理念,不是堆砌并分析历史演变的逻辑,也不是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中所秉持的“宏大主义”。艺术分析的科学基础是认识到艺术是语言的产物,并将艺术纳入语言的范畴进行分析和解读。在广义语言中,对艺术的解释不是“从一组抽象的词语转向另一组抽象的词语”,也不是在探讨其政治性和纯粹性的过程中,形容艺术拥有某种宽泛、模糊的独特性。艺术分析的语言化、科学化,使艺术能够在广义语言的基础上,与其他现代学科和艺术领域进行语言结构上的比较。这种广义语言层面上的结构比较,使艺术的学术分析具备了实在的科学基础。虽然,科学语言在确立世界实在结构的过程中,不断地将艺术语言试图阐述的真,划入科学的领地。但这并不意味着将艺术语言化、科学化就等同于宣告了艺术的死亡。相反,这恰恰对艺术的解放,并且从语言层面理解了科学和艺术的不同。

《埃赫那呑碑》(约公元前1352—前1336年)
古老的艺术语言是人类基于古代文明,对世界进行的想象和再现。科学语言则是人类从广义语言中逐渐梳理而来的理性的技术语言。与艺术语言相比,科学语言求真,更加严谨,虽然必不可免会存在谬误,但是具有验证的基础。而艺术语言更多时候则是经验层面累积的概念。即便概念有时会被证实为“非真”,但这种“非真”很多时候并不会影响我们对艺术魅力的欣赏。因此,艺术本身并非求真的语言。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会互相影响,彼此借鉴,从感性和理性的角度拓展我们的认知和感受。科学语言的发展很多时候还能解放被以往偏执观点所捆绑的艺术。从艺术发展的历史中我们便会发现,随着科学领域的扩张,以及人们固有认知的改变,艺术可以表现的事物反而变得更加自由和丰富。当我们将艺术还原为广义的语言时,文学、舞蹈、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人类相对独立的艺术领域,便成为是人类依据不同的感官系统和现实需要,而分化形成的语言符号体系。这些人工语言,尽管分裂成不同的语言体系,但在广义语言的范畴内,它们之间的一些意义可以相互翻译,也可以通过嫁接来混合表达。例如歌曲、电影等。电影,是目前调用感官和符号系统最多的综合艺术。由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感官的差异化发展,基于不同感官而建立的语言符号体系在表现媒介和形式上也相对分裂。但是,人类的语言思维是统一的,它能够联动所有感官,综合思考并做出分析。将舞台、表演、对白等元素相结合的话剧、音乐剧,也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当我们评价一首歌曲是自己喜欢的风格时,还经常会用“这首歌很符合我的口味”这样的比喻来描述。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彩色照片
即便是人类感官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事物,人类也逐渐发展出了相应的技术转换手段,使其可读。笔者写作这段期间,中国及国外其他一些地区的人们,正与一种肉眼难以识别的新型冠状病毒相抗衡。病毒同其他许多我们肉眼根本无法看到,但却真实存在的事物一样,只能依靠一些技术转换手段,才能赋予其相应的能被我们正常视觉所观察的指代图形。自然本身拥有自己的符形和符意(因果关系),对应哲学所说的“物自体”,我们可以理解它为“物自语”,或者“物语”。人类为解读它们的存在而设定的符号语言,是一种指代,我们可以理解它为“媒语”。解读意味着世界(物语)可读、可分析,我们所有的知识和语言都是通过构建相应的语言符号(媒语)体系去解读世界,并叙述自己。
人类的符号语言(媒语)与自然语言(物语)不同的是,自然语言本身存在它的关系基础,就是它结构合理性的基础。而人类的符号语言则需要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层级结构,才能在比较中构建意义和价值,这种类似坐标体系的组织结构就是它的“语法规则”。人类的“媒语”就是通过构建相应的“语法规则”,从自我沟通发展到认识自然,再逐渐发展成为能够进行结构分析的语言。艺术语言的“语法规则”,是我们基于感官系统逐渐进化而来的。“语法规则”能够帮助我们修正语言使用中的一些低级的错误,但也可能会反过来成为限制甚至是阻碍我们进步的陈规。就好比科学理论的发展,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再到今天对量子领域的研究。如果每一阶段的研究成果都意味着规则的确立,科学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因此,每一阶段已经完成的规则,也都预示着一个新的起点。艺术家和科学家一样,都需要不断地认识和理解那些在他们之前已经做过的,以及与他们同时期的其它人正在做的事物,而不是对该领域从过去到当下的状况一无所知。艺术能够利用有限的要素进行无限的创造,这是人类开放的符号语言系统所具有的特性。同时,艺术和其他符号语言一样,也是基于规则系统的自由创造,创造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相应的组织形式和层级结构中才能显现。艺术非真,甚至魅惑与神秘本身就是它的魅力所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可解读。如果我们弃绝了所有的形式、条件、约束,完全以胡乱任意的方式行事的话,那么不管做的是什么,都不可能是在从事有意义的艺术创作。当我们从语言的层面深入思考艺术时,对艺术的认识便会进入到一个更广阔的领域,并具有实在的科学基础。艺术语言和文字语言虽然都依赖于感官和符号,但文字语言因为具备更复杂的结构,在自然逻辑和形式逻辑的支撑下,可以形成分析和计算的能力。这种分析语言不仅可以分析艺术和其他问题,还可以分析语言自身。整个人类的理性和知识体系,就是“媒语”所构建的分析模型。基于这种语言层面的分析,艺术不再是玄学,许多传统、狭隘的艺术理论也会在新的认识下土崩瓦解。— END —
本文属于《艺术的语言》里的部分章节
整部著作将在公众号上持续更新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