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陈 琇 源
Chen Xiuyuan
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
在德国的经历,给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在德国的艺术学院学到什么东西,而是我有了距离,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去观察我自己与我成长中的人与事,就是重新认识自己与社会环境。而作为我的表达手段,艺术成为重新建立和组织与我有关的环境事物的元素。我把它们呈现为一组组不同的“话”展示。
绘画是我一种直面黑暗与光明的体验,这种黑暗并不是负面的,它可以迸发出一种超越黑暗表面超越伤痛的治愈积极的力量,并持续延伸发展。绘画是一个揭开隐藏的自己和背后成长环境的面目过程,有虚假,有丑陋,有真实,有美丽,有伤痛有喜乐。一层层看到自我的黑暗处,痛处,他人的痛处,社会的痛处。看见只是一个层面,另一个层面是真实的去经历与感受,最后还应该去思考这种感知的背后是什么。创作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建立理性的过程, painting这个词很有意思,拆开后是pain+t+ing:就像把Pain 放在十字架上,在当下感受的痛处,把痛交出,从这痛当中被十字架救赎与超越,最后才能得到另一种更为有生命力的力量的延续。在这个pain里,对于我来说还有脆弱是我创作的另一个切入点,在脆弱,痛和焦虑处去寻找真实的力量。我尝试真诚地去面对让我恐惧的地方,最后我在自己内心一个个脆弱的地方,慢慢找到了自己和看见社会环境。在父母辈那一代还有集体生活生产方式,吃大锅饭的痕迹,很多东西都有一种共同集体关系维系,而在我这一代,改革开放后,个体户的崛起,经济的腾飞,个体的单元化,也出现了个体价值凌乱的现代感,标准在哪里?我是谁?我所做的是为什么?我与他人的关系是什么?这种多元化无标准化的自由之下生发了现代的焦虑气息。个体的价值模式不确定性,价值体系被打破后需要自我认证的一个过程。这种自由又焦虑,没有规则但是又被规范化的矛盾关系,也是我个人成长一直面对的。
今天系列之现场
在多年的艺术创作中,我关注和探讨“规则”。在八十年代,中国开始严厉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由于我是家里第二个非法的孩子,从小就要跟着我的母亲四处逃难,躲避计生委的追捕。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我必须通过户籍登记,才能获得上学的资格。在七岁那年,我终于获得了合法的身份。在这之前,我的名字已经被反复更改了七次。而被登记上户口的,又是一个新的名字。这样的成长背景,使我对于“边界”,“身份认知”,“身份焦虑”格外有兴趣——“合法”,还是“非法”?在“规则”内,还是“规则”外?“框架”内,还是“框架”外?我从一开始对人群的观察,Menschen Masse (几何图形的人群),探讨人与人之间的隐性关系,到在中国拍摄关于女性标准仪态训练的纪录片,从对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关注,再到对个体的研究和对自身身份的思考,我一直试图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思考人们生活中可见之物的思想状态。
在我的人物系列作品当中,人物的动作关系着直接的身体经验和身体惯性。但这种经验就像条件反射一样,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与意识形态的塑形、调制之中。“现”的在场的肢体动作就像社会的中介连接一样,背后那些“隐”着不在场的,是我要面对和处理的。就像画面上所留下的那些难以被轻易发觉的劳作印记与线索,它们是那么不被重视,然而却是每天存在的,就如同一场场日常上演的生活剧一样。同时,这些动作也是在让身体讲述故事,身体的动作呈现,也就是我们的身体训练出来的经验,在不同场合的动作,身体在说话,谈身体,其实上所透露出来的身分焦虑感,我们的日常生活,其实就是一场场的自我表演训练。焦虑恐惧,也是在呼唤自我感知,我并不认为它们是负面的,它是到达安全岛前的启蒙力,这种感觉,反过来也是一种武器,工具,也是在创作中使用的其中感受力。焦虑也可以带向一种安全和真实,一个直面面对自己的机会,走向恐惧而找到真正的敬畏。
日常生活动作的背后是一种习惯,一种自我强迫的安全感,也成了一种强制性的存在,在资本和政治的灌输影响下,人对自己的存在失去了思考和通过重复来确定自己的存在。身体线条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关系的隐喻,还有现场的控制性,身体实际是被消失被抽象,人的存在实则是被消解了的。
我把现实生活中的图像重建一种内在空间关系,构成了“隐“”与“现”的关系。重建的空间以一种“隐”的方式赋予了现实图像以无限的可能性,正因为这种“隐”,才给了作品流动的活力。在我的作品当中,具体的现实空间都被消解,只剩下主体,为了让主体自己以及直接自己重构一种新的内在空间,人自身内在的关系。
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和他人发生关系,但另外一方面我们又没有办法找到一个非常有效的模式来说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在这样的与他人关系之间更突出这种焦虑的存在。但是焦虑与痛并非是负面的,它也是一种非常有力的力量,一种非常当代的经验,焦虑是一种自我保护模式,它可以加深自我的认知并且认知自己与环境和他人的关系。焦虑还能激发创造力,召唤出无穷能量,是具有开发生产力的感觉结构,但是在这种物质欲望和渴求再不能被满足的时候,就能唤起个体最内在,最本己的灵性认知和生命力,是一种理性的自由的秩序与规则。通过不同媒介把这些认知表达出来,在《几何群体》系列后的《一生二,二生三》中自身结构的延伸与再生产,水中的《life》在水中书写life,留下每个字母划过时候的水波相互波动直到静止。在《今天》中借着癌症晚期母亲的日记为材料,她的日常生活场景与每日的日记之间的隐盖与再现,两代人之间的生命对话,每日开始的今天,当下的生命性。在《剩余价值》与《自由的秩序》中,进一层把日常生活图像以另一种理性层现。在《剩余价值》系列作品中,结合了各种边界外的笔触色块痕迹的放大与重构。这一笔笔在边界外的没有存在价值的笔触的确被放大,被认真对待,也是对人的个性的挖掘的隐喻,是一个重现再体验的过程,并且把人的在场性隐含在抽象的笔触中。这些曾是画面外多余的笔触,却可以被放大成为画面的主体,自体性重生,成为不一样的价值的存在。
未来已来·提名奖获得者名单
所需提交资料:
·个人生活与创作实践的手稿、笔记或文章;
·个人形象与创作中的照片(1-2 张);
·2020年新作及代表作(8-10 张);
·最新简历与联系方式(微信与手机号)。
投稿方式:
将以上资料发送邮箱:kuart@126.com
咨询微信:kuyishu001
联系电话:010-84786155
作者:库艺术KUART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