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画家,何妨到商场“试金”

  (10.3.96)据报载,某画院的“国家级”美术师将在中山市某百货商场举办画展,画家担心此举会令自己“身价下跌”,因而忐忑不安。

  在中国,从商者的地位一直不太高,不少身家过百万的商人,今天仍被略带贬意地称为“个体户”;受这种风气影响,好些有“身价”的画家都怕言商言钱,当然,背后交易另作别论。

  然而,在商业社会中,没有谁躲得过市场作用,画家也不能免“俗”。起码,颜料、纸张和笔墨都要用钱买回来,而且这些东西越出越精,价钱亦越来越贵,光靠“供给制”开销不起,画家迟早要“走向市场”。

  画家的艺术作品既然上市,就是商品,无论鼓吹得如何“特殊”,摆到商场中,自然就得和奢华的或是廉价的商品同居一室。有人说,商场因此“叨”了艺术的光,但何尝不可以说,是艺术靠市场贴了“金”。

  何必对艺术走上“货架”耿耿于怀?事实上,一幅作品要亮相于大商厦还不容易哩。因为,在商业发达的社会,任何商品都含有文化的讯息,越是名牌,其文化含量就越高。如果一个地区性画家的作品能与世界名牌放在一起,是否“抬高身价”,恐怕不言而喻。在巴黎,画家要依凭大企业并非易事。而在东京,想上大百货店的画廊更是难之又难。据介绍,日本一些大企业在豪华百货商场设置画廊,内里的艺术品成交量往往高于普通画廊,且价格亦较贵。这些画廊财大气粗,兼且极具购物名声、客流量大,又可巡回开展,所以一般画家要挤入这个行列,并不容易。这些画廊“经营”的都是日本排头位的画家或其它国家知名度很高的画家,像银座的西武百货公司画廊为中国画家吴冠中举办画展,开幕之日,来捧场的名流如过江之鲫。

  美术界常谈“精品意识”,那就让画家把自己的东西帖小“精品”标签,送到商品市场上“试试金”吧。

作者:梁光泽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