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散论包容

注:以前的再拿出来。
标签刘晓林  包容  人类  艺术  传统  2006-11-28 17:24
推动人类之另类原动力

——包容散论

刘晓林

    题目写后,觉有“托大”之嫌:太大。题目写后,觉有“托大”之嫌又似不妥:称包容为推动人类之另类原动力当不未过,称其为推动人类之原动力也未尝不可。因人们常习惯考虑将科技、经济、文化诸因素列入原动力之列,为习惯考虑而考虑,只好将“另类”加上。文中会涉及传统上所谓深层次的东西。(略谈一下传统。我在给范婴子登先生所写《太朴无法  妙道自然》一文中提到:“国画艺术至今守恒不替,发展中保持着本体特色,以传统为基线是一重要因素。传统者,传世之统则,统传之统理。<书者自定>”将传统二字分开,对传统的理解可能会更方便些。传可作流传之意,在相当程度上更重事物的时间性<或时间跨度>)。统可作统一之意,在相当程度上更重事物的界定强制性(或稳定度)。就事物的界定强制性而言,有很多弊端。话说回来,事物不强制界定,则弊端更多。说句白话,统一(性)是离不开强制(性)的。进一步说,传统不应仅指以前的相关事物,当前(当代)也存在传统。现实中,人们在对待传统问题上,似乎对“传”更关注,一定程度已削弱了对“统”的关注。)比如思想、精神、制度等等。当然也会涉及到传统上所谓的哲学问题,比如“度”、“界定”等等。


    现将自己心中认为的包容及与包容相关的事物随想随记如下:


1、看一博友文中所记,到边远地区作油画写生时,当地居民对所见油画谈了如下看法:“这是好东西。咱虽然不懂,但决不能瞎说(乱评)”。我把这理解为朴素的包容——自己不懂的东西,不见得不好。因为自己不是专家。真正的专家又会怎样呢?碰到不了解的事物,也会说自己在这方面有欠缺。我想:这里面有谦虚的成份,更多的却道出了事物的本原——谁也不可能都懂,谁也不可能全部掌握一个行业,任何人如能做到掌握一切更是弥天大谎。真正的专家,此种行为也是一种包容。它包容下了自己的不足,它包容下了别人对自己讲实话后所带来的可能发生对己已有看法的看法。


2、凡谈到艺术家作品时,其风格(个性)是绕不过去的问题。作品的风格(个性)是好是坏?我想,好的方面多一些。不过,另一面的问题又来了:没有风格不行,有了风格也会成为难题。如同物质守恒定律一样,如同中国文化“舍得观”一样,如同世界的“利弊说”一样,总之宇宙一切至少是二元共存。回到艺术,当你的作品中具备了浑厚华滋时,同时你作品中的空灵飘逸势必会削弱(甚至失去)。反过来,也一样。换言,你在成为“李可染”的同时,你已失去了成为“傅抱石”的可能。之所以谈这一点,是想说明艺术风格不是影响艺术品的关键因素,影响艺术品的的关键因素而是你能不能使你进入人们习惯定义的艺术风格中的前列或者成为顶尖者。如果自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很多行业(包括艺术)中的杰出者,在他们特立独行、唯有我在的表层掩盖下无不具备一我之为我的因由、无法回避品质——包容,尽可能在别人身上学到尽可能多的优秀的东西。


 3、我曾在与朋友的聊天中(与博友也交流过)谈到“求全无大师”,可能会有中庸之嫌。有人会说:“大师就是大师,来不得半点含糊”。这样说不错,关键是大师的标准是什么?不同的标准中包含了不同的大师。(这里面还隐含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标准对还是错?我们制定标准的依据又是什么?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一部分人制定的标准在另外一些人看来简直不是标准,离自己心目中的标准太远。通常我们每个人都不太愿意承认自己的观点存在错误,更多的是很难觉察自己一些错误。)比如说中近现代传统绘画四位大师,如果非选一位的话,我们会选谁?谁才是唯一的大师?这决不是抬杠,应该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随着标准的狭义化(求全)符合的会越来越少直至不存在为止。私下认为,世界上模糊性的存在要远胜于精确性的存在。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会怎么办?只有包容(标准参考大范围还是需要的,比如从影响力、艺术性、艺术史的推动等。关键是没必要评十家还是八家,究竟谁是第一?谁是第二?精细的标准对艺术是徒劳的。)没有包容此类问题想不出更好解决途径。

4、有很多艺术界(书画)的朋友,经常提到这样一个很困惑的问题:看展览多了会发现,很多作品有很多不足之处,也不知是如何入展的?可学的东西太少。确实一部分作品存在严重的不完美,而另外一些呢?私下认为,产生上述困惑问题的关键是欣赏事物时欣赏点的顺序导致。换名话说,是先看到作品的优点,还是先看到作品的缺点。平心而论,如果把重点(或第一顺序)放在对优点的吸取上,则会提高很快。如果把重点(或第一顺序)放在对缺点的“挑选”上,则会觉得有究竟“有什么可学?”之感。

   上述实与包容有关,包容会使人们的欣赏点的顺序产生变化——能使人更多学到“优”的事物。

5、谈到包容,不得不提尊敬的启功先生。启功先生生前不提倡打假(打假是个很复杂的问题---该不该打假会有很多不同的争议。私下认为,假是应该打的,关键在于方式。),认为这样会破坏一部分认的生计问题。这方面,实在是离不了启功先生的包容。不妨作另一方面的猜想,启功先生可能更深深懂得宇宙的“包容”规律:世界上不能只有所谓的“好”,也有所谓的“坏”(此处引号可作否定理解,也可作着重理解。)另一方面好已经存在了,(例如:相当一部分人喜欢启功先生的作品,当然还有一部分人不喜欢。正如“求全无大师”,正如“李可染”、“傅抱石”不能兼得一样,启功先生实在做不到让所有的人都喜欢。其他事物,同论。),别人想跟在好的后面“跑”,你如何控制得了。

6、我在《万古风云色》一文中写道:“看时下,群雄逐鹿。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竞争力?有人问智者,身后墓志铭留何文字?智者笑答:爱、怜悯、感恩。我想如果真正具备其一,足矣。”

     在看姜国芳先生博客中《山东人真好》一文也曾写下了下面的文字:“感恩(一切有助于你的人),怜悯(一切不如你的人),爱(对一切人)------做到太难!这一切需要包容。如同对待艺术,对别人的艺术宽容,对自己的艺术严格------长此以往,大家和大家一定会同在路上!”

     我之所以在很多文字中提到这一点,实在是受了黄永玉先生的恩惠(思想恩惠)。智者的出处如下: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对黄永玉先生采访时曾有如下对话。主持人:黄先生如果您在百年后,您的墓碑上非要刻几个字的话,会留什么?黄永玉(略作思考):爱、怜悯、感恩。我想如上应该属于黄永玉先生人生总结的精华部分。爱、怜悯、感恩,无不与包容有关。的确很多事情你不包容又会怎样?很多错的已经发生了,谁能做到扭转历史?

作者:刘晓林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