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绘 事 “ 三 思 ”
一、对物写生,如同作战
自然物象与画家之间,本质上,是“敌” 与“我” 的一种关系。写生作画时,谁战胜谁,谁服从谁,是“战斗”的关键。
大自然,有着无限的美,美得胜过一切女人。艺术家,自古好比好色的狼。“色狼”不会轻易放过美丽的“花姑娘”,但一不留神,“狼”就会被“花姑娘”的“美貌”套紧了跟着走,最后被落入“画自然物象”的陷阱,不知不觉中将 “自己” ( 画家的独立意识)给扼杀掉。
必须明白:面对大自然作画,是一种探险和侦察。侦探出“艺术的”结果,才是你作画的任务。万不能尚无结果,就把“自己” ( 画家的独立意识)轻易牺牲掉。在危急的时刻, 要下定决心:宁可让敌人(大自然的美) 牺牲掉,也不可把“自己” ( 画家的独立意识)牺牲!
二、创作作品,如同泅水
创作艺术作品的目的,全在凸现“自己” ( 画家的独立意识)。
艺术上所有的“创新”,“搞怪”, “自由”, “个性”……目的尽在“凸现”自我。
要知道:一滴水,一瓢水,乃至一缸水,注入大海,当即被吸纳,被消解,而无法显现。因为同样都是水。
做一只小船,一段浮木,甚至一根稻草,浮在水面,便立刻“显著”。因为它们被“凸现”。
但是,一旦水上全是船,全是浮木,全是稻草,那么,未能被覆盖的水面的价值,会比什么都高。这个时候,稻草、浮木、小船的价值统统的被解除。
一切的艺术追求、一切的艺术风格,都得在此原则下努力地进行。这就是王肇民先生说的: “从头至尾,都要反其道而行之”的深刻含义。否则,势必成为“笔墨等于零”了。
三、观摩学习,如同放鹰
诸多的艺术展览,诸多的美术作品,诸多的理论家和批评家的唠叨,总让人觉得:仿佛遭遇了诸多垃圾场。然而,在垃圾场里的,也并非全都是垃圾,要不就不会有拾荒者在上面盘捡,也不会有老鹰在上空盘旋了。这时,考验着人的是“艺术眼光”。所以,人人都希望有一双识别真假艺术的鹰一般的锐眼。
说到这里,我记起一群孩子,我的到来让他们一个个很兴奋,都巴望我去画他。我当然有我的选择,就说:“排好队。”排队的孩子急不可耐,有的静候着,更多的是朝我挤眉弄眼做鬼脸,企图引起我的注意。忽然间,我觉得呈现在眼前的已不是孩子,而是一幅幅艺术作品,“鬼脸”的作品与“诚实”作品排成行、列成队,并列其间,在考验我如何去识别它。
由此,我得出结论:看画,看的是画家的真诚,而不是那些玩弄技巧、搬摆形式,有如孩子的“挤眉弄眼”装扮出来的鬼脸。――这,就是识别真假艺术的标准。
作者:dingheng1991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