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你只管投身而入----读郭庆丰《黄河的衣裳》

你只管投身而入

--读郭庆丰《黄河的衣裳》

 

一、

    这本书静静地呆在我的书柜已两个多月了。

    在郭庆丰为我寄来《黄河的衣裳》的第一瞬间,我曾经翻过它。但是我很快放下了。也许是心情的缘故,我知道我会选一个特定的时间认真翻起它。

    这大概与我的阅读习惯有关。我总是很随意地翻起自己想看的书。有时,翻两页就放下了;有时,却会一回气读完,为了这种完整的效果,我可能会一目十行。所以我的书读得断断续续,有些书读了很久还是没有读完,就放下了。

    《黄河的衣裳》没让我等待很久,在我再次翻起它的时候,我迅速读完了它,如同上次我读《纸人记》。

    这种迅速来自于我对郭庆丰这个人兄弟般的亲切和信赖。

二、

    在我的直觉中,郭庆丰似乎是我个人乡村情节和大地情怀的呈现者,是我黄河母亲的赤子和生命树。我宁愿相信,他所做的一切都贴合于我内心的秘密和愿望。而可感激的是,他让这种愿望得到了最完美的实现。

    2001年,郭庆丰用三个月时间,踏遍黄河两岸,邀请了上千位民间剌绣能手为他制作绣片,又经他母亲手工缝制而成一件宽1.68米、长64米的"千家绣",并把它作为献给母亲的衣裳,作为献给黄河的衣裳。

    这像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但我更愿意相信他是一个人内心的还愿和报答。我更愿意相信,对于生活于黄河两岸的更多的人,郭庆丰的行动完全具备了群体的渴望和祈求,尽管他并不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这当然并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它涵盖了童年的梦境、家乡的习俗、宗教的虔诚、母亲的可敬、黄土的厚重、青春的光芒和艺术的灵机。在这样一个投身而入的领地,郭庆丰所做的一切是自然的,是本性的,是来自内心的。

三、

     我是跟着他在前行,尽管这仅仅是想象中的满足。

     从大河之源到海边的黄河,郭庆丰的足迹所至,让我感到了自己内心小小的渴望。那斗大的星星、孤寒的明月,那巧手的婆婆、勤劳的媳妇,那神圣的祈祷和庄严的仪式无一映照在我的心头。

    如果仅仅是行走,郭庆丰对我的吸引将只是个体的感受。更难得的是他的文字。那种在行走中参悟与渗透着人生玄机的瞬间顿悟和感怀。它彻底的打动了我,并让我相信,真正好的文字绝无可能来自训练,它是天授的,只要你细心体察,它会在你的文字中荡漾出清澈的波痕。

    对应于他的文字,我审视着自已,看到了自己的理想和纯真,但也看到了自己的胆怯和世故。我想虽然有着一个共同的梦,但我没有他的勇气和能力去完成。

    好在,郭庆丰给了我一种指引,让我不至于对自己的逃避而感到惭愧。

四、

     从这本书出发,我触摸到了郭庆丰艺术的脉博。

    他是本色的。看他的作品,那些富有民间特色的符号和缠绕的线条完全出乎于一种本能。无论是行为艺术作品《千家绣》,还是油画系列《咆哮的黄河》,他的喜与怒、真与善、敬畏与虔诚都显得干净而纯洁。

    他是民间的。这与他的生存环境有关。他出生于陕北乡村,他爱着这里,他出走后又回来了。他把艺术之根扎在这里,再也不打算转移。这种民间的取向在今天的学院和商业艺术资源中难得的稀少。

    他是行动的。他在想,他在做。他的想来自于他做的感受,而他的做又使他的想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他是一个行动主义者,他的举动让我相信:艺术如果远离了大地的行走和体悟,所谓吸引只是一种空洞的符号。

五、

    这就是他的书,能让我有所触动,并强烈地写下自己的感受:

    你只管投身而入

    而我愿意

    做你的影子

    步步相随

 

                                2007年3月22日上午写就

作者:冯国伟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