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美的存在与发现
——探访徐志坚的美术之旅
文/唐维泽
2013年12月,国家税务总局发行新一版印花税票,以福建传统建筑为题材的《闽构华章》,其中绘画作品清丽明朗的色调、简洁干练的构图、宁静悠远的意蕴,仿佛将历史的厚重和建筑的风情,一股脑儿捧到您的面前,自然而富有生气。让人们不由得感叹:是怎样的悟道,可以把藏在时光深处的文明碎片,拾缀成一曲华美的乐章,苍茫浑朴,秀润圆熟。
该作品的精彩和新颖,引起笔者对作者及其独特画风的极大兴趣。为此,笔者对福建师范大学徐志坚教授作了专访,并悉心查阅相关资料,感悟画家在美术历程中留下的履印辙痕。
王羲之有句诗:“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说的是形象于个体直觉时产生的美感特质,艺术家的迁想妙得正在于自身对美存在的发现,它不仅与才气、性情有关,而且和艺术家的审美感知、艺术想象、创造思维密不可分。在这一点,从徐志坚的画作中不难感受到,作者不仅有对于美的天赋感知,而且自觉升华到艺术形式的创造,再放眼到物我关系来参悟“道”的常与变,是对美存在的深层次哲理探索。正所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画家在直觉感知的同时升华了心物交融的艺术形象,美无处不在,只有“神用象通,情变所孕”,才能达到理性与感性的高度契合。康定斯基说,画家创作一幅作品,就是创造一个世界。那么,要创造一个新的世界,需要对美的存在有新的艺术发现和表达。物趣天然,画家要透过表象的丰腴,心会神融,来创造出能寄寓个体精神的作品,仅仅有敏锐的审美感知是不够的,艺术家应当寻求能更好表达“神思”的途径和方法。在这一方面,徐志坚教授进行了长期和不懈的艺术探索。
起初,在绘画功力的打造上,他选择了快捷、易干、善覆盖的水粉画材料,对造型与色彩作了系统的训练和研究,获得深厚的绘画功底,并通过一系列题材的创作表现,在艺术活动中崭露头角。然而,年轻的他却不满足已经获得的娴熟技能和成就,开始对具有时代颠覆性质的云南画派感兴趣,并继其正面着色背面衬墨画法,伸延开创了别具一格的高丽宣双面着色的重彩新技法,继而对图式构成展开系统研究和探索,形成个人独特的艺术风范,并在专业教学中影响、成就了一个新的画风体系。徐志坚教授的艺术探索路径,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阶段。
第一个时期阶段是八十年代的水粉演绎,这一时期的他,专注于造型与光色的研究,并在写实与装饰之间寻找生活美和形式美的契机,作了大量的技法探索,多番投入艺术创作,终以扎实的功力和卓越的才华赢得同行的一致赞许,确立了当代水粉领军人物的地位。期间,他创作了一大批作品参展问世,最为不可思议的是仅一次省宣传画展竟有近二十件作品参展!作品《圆》、《水天行》、《不要叹息……》、《当我走过茫茫白雾》等分别参加全国民族美展、全国第六届全国美展、前进中中国青年送京优秀作品汇展并获奖。
之后,九十年代开始,他也间隔尝试宣纸上的中国画和油画的语言表现,正如画家自述之情形,一种认真严谨的探索精神和工作秉性使然,1992年创作的《蹴鞠图》,获得“首届全国体育美展优秀奖”。作品源于一场普通的足球赛,在画家“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的艺术神思中,二十四个赤膊短裈的大汉在球场上追逐游戏,姿态各不相同,同时色彩清雅淳朴,构图简洁有致,以一种时间的跨度再现了美的形象空间。画面的均衡和多样统一赋予整体形象灵动的生命力,当真是“因心造境,以手运心”,笔墨虚而为实,活脱工巧。而1994年创作的参加第二届全国教师优秀作品汇展的获奖作品《夫子足迹》,以孔子周游列国时坐在牛车上的形象为题材,表达其坚韧的精神追求,画风上传统工笔画的技法,同时结合了图式构成的效应元素,以中国画的传统材料和语境来经营新人文心理指向的画面。同时,他创作了油画作品《觉醒》,初次在省美展上崭露新颜,引起画界的张目关注,继而创作了《天地玄黄》、《纸风车》,先后入选首届全国静物油画展和第三届省书画作品展并获奖。在这个时期,他一方面坚持个人化的独特艺术见解,一方面悉心尝试古今中外多门类绘画表现技法,试图取得融会贯通的契机,探索技法的突破可能。笔者将这一时期的探索综归为第二个时期阶段。
综合尝试了两大画种的技法表现之后,画家进而又回到绘画的核心关键——“图式”的探索,寻求一种更加强烈而清晰的形式趣味和心理指向,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红蚁逐春》入选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依依母亲河》入选“亚亨杯”全国绘画书法精品展并被收藏,此后便系统探索研究了一个阶段。此间,画家始终报以一个信念,就是坚持探索绘画新的道路。正如画家本人所说,借石涛一句名言:“君子惟借古以开今也”,古今中外绘画的大融合是不可阻挡的时代艺术发展趋向,把传统与现代结合在一起,把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结合在一起,取传统文化精髓与经验,融现代科学和审美,走出一条合乎当代人文的新路径,是当代画家所肩负的历史责任,而伴随时代的发展,这一路径永远没有终点,责任也将是终身所负载。
视觉美的传达,需要重视艺术创造的技巧革新。刘勰在《事类》中指出:“夫山木为良匠所度,经书为文士所择。木美而定于匠石,事美而制于刀笔。”现今美术在中西融合的技法和材料应用的创新上都提出了大胆的探索与突破,徐志坚教授希望通过新的视觉语言,来寻找美术未来的空间。于是,他针对中国传统绘画中色彩生命力和知觉性不足的特点,借鉴西方的色彩语言,融合雕塑的空间和壁画的构成,走出一条独辟蹊径的道路。古人设色,“全论火候,不在取色,而在取气,故墨中有色,色中有墨”,徐志坚教授反而用之,以色为主,以墨为辅,不负苍天予万物阳光。宾主易位,由此产生了独特的明丽空间。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重彩人物、风景、花鸟作品,其中《苗家女》、《瞑》、《馨》、《婷》等发表于《美术观察》,作品《乡里喜事多》参加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60周年全国美展,还接受德国美因茨美协邀请,携《春闺慵睡》、《红斗砖记忆》、《农家娃》、《麻花辫》等民族特色题材的24件系列作品参加德国2004世界美术博览会。这便是徐志坚教授艺术探索的第三个时期阶段。
然而,这并不是他对美的存在与发现的探究的终点,相反,他的步子迈得更大,也更从容和自信了。人们常说“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创作似乎应嵌在某种约定俗成的语境中,徐志坚教授认为,一切绘画形态元素都有其自身的表情,这个“矩”,不应局限于传统的笔墨技法和材料,而要拓展自己的心思和视野,善于用更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所发现的美,力求出新意于法度之中,骨气形似,造化自然于实境,因心造境于虚景,虚实相生,充分利用材料特质来表达特殊的艺术美感,利用鲜明的图式结构将一种复杂、琐碎的形态和色彩关系,置入更加明晰的、概括的绘画秩序之中,从而升华画作的视觉感受和意蕴。
伟大的艺术需要严谨与豁达的结合,美的发现和创造在于从变化中秉守艺术的神髓风骨。绘画视觉语言中,阳光所赋予的色彩是最显眼而美丽的因素,为什么不能融进中国传统绘画的宣纸上呢?画家以强烈的愿望思考着如何攘括这一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明媚世界。也许,在恪守中国画的情趣和神韵的前提下,更大胆地运用科技材料,将绘画元素之间视觉数值协调到更高的平衡,可以更有效增强美的直觉效果。于是,他走进了艺术探索的第四个时期阶段——材料突破与技法革新。期间,研发了水溶性矿物“炫彩”颜料,开创绘画新语言,利用矿物金属的闪光特质,增强图质的贵气和色彩的质感,拓展了新的色彩空间, 拟就一层有如华殿銮琼般的穹顶造境,这无疑是色彩语言上的一种飞越性尝试。石涛言:“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一知其经,即变其权;一知其法,即工于化。”徐志坚教授正是在这种变化中,不断探索美术新的空间。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炫彩人物、风景画,作品《朝朝暮暮》入选魅力海西美术作品大展,《风履无崎》获福建省首届高校教师优秀作品展二等奖,《洋洋俗音洋洋情》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妈祖妹子走寿喜》,入选锦绣海西——福建美术晋京大展,还有《万物逆旅百代过客》、《同一个屋檐下》、《私人空间》等,其中力作可数省重大历史题材画《承古开今汇群贤》,是为纪念近代文学家、翻译先驱林纾先生而作的,几位先贤或坐或立,似乎正谈论着中外文坛英杰,阳光落进屋子,在地上形成斑驳的线条,梁柱、桌椅和花瓶的构成使静止的平面有了空间流动的节律,人物和建筑、道具在肌理上由于疏密互动而富有生命,色层自然妥帖而明丽清晰,既有西方图式构成的语言表达,也有中国画笔墨骨法的气韵。造型的凝练和线条含蓄的内力,富足的色相和淳厚的色性,赋予画面全新的视觉效果。一个才华卓越的艺术家总能调和中西绘画之间的冲突,找到阳光和墨韵相得益彰的情趣。据了解,近两年徐志坚教授又将炫彩技术作了进一步改良,降低浓度,散开密度,形成一种薄性的矿物闪光色彩,使画面具有淡雅清丽、不附粉质的彩墨色韵。同时,又研发了水性隔离胶液绘画新材料,在作画中添加了色层分离新技法,创造清晰的笔触肌理和形态分界,使画面中的物象及其笔法赋予了更加明晰的、全新的视觉体验。交融于炫彩富有贵气的质感,色层分离的界痕更以一种清楚的榜式技法语言,为观者展开一幕直觉的清新感受。2013版中国印花税票画作,正是以这一时期的清新秀润赢得遴选并制作完成。之后,他还悉心创作了 “构成式山水” “传统式山水” “人物意境画” “惠女逸情画”四大系列新作,大量的作品无不展现清新明丽的笔调和真切坦率的情怀。明丽无尘的图质,犹如置身于高原清新一般——高净度空气中瞭望风物,清澈无滓的感受。笔法与色层的分离,即使远山的凌石草木,界痕依然清晰可见,直观地再现自然风物的清新明媚。如此视觉感受,不正是人们八小时以外所寻求的轻松和舒逸吗?主题画新作《城里的月光》,也在这一新技法的运用中,加以形态象征与视觉心理来支配主题画的图式和色彩,强化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用简洁而生动的色块来描绘富有意境的空间,以清晰与模糊、鲜丽与清雅、淳实与透明、凝结与流动的对比烘托达成和谐的律动,其中造型与色彩的默契,肌理与空间的秩序,形式语言的统一,光色的呼应,都强烈地渲染了某种深远的意蕴。这,是有韵的语言,是对美的存在与发现的创造性表达,也是对古今中外绘画融合的一种突破性创造。
对炫彩颜料的研制与分离技法的开发以及二者完美的结合,是徐志坚教授长久以来持续到现阶段的革命性创举,也是画家本人在长期的思考与实践中得以欣慰的汗水结晶。至此,他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履行了艺术探索的第四个时期阶段。
与此同时,他还热衷于浮雕、雕塑、综合材料等相关门类艺术的交叉探索,深化造就自己艺术造型的三维意识和综合表现功力,以学术探索的严谨态度和孜孜不倦的工作激情,创作了大量精美的浮雕和雕塑作品。主持完成“三明市防洪堤大型浮雕”《众志成城》《火红岁月》《群英汇聚》等历史题材和《俚曲遗风》《畲乡情韵》《擂茶飘香》等民族文化题材的十二幅面景墙(设计获三项“一等奖”)、“福州大剧院广场音乐六巨子群雕”、“武夷景区雕塑群”、“博物馆外墙浮雕” 等多个市政重点项目,以及“院士广场肖像群雕”、“校园日晷广场群雕”和“城标雕塑”等文化建设项目,雕塑作品《炫越》入选第六届全国体育美展。
“夫画者,从于心者也。”在对美的发现不断创新表达的同时,徐志坚教授对自身气格的修养、对绘画理论的思考也与日俱增。从教三十余年,始终严于治学,门下高徒辈出,在高层次美术人才培养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身为高校教师的他,致力于学科建设又是另一个看点,先后撰写了《水粉人物写生》和《走近壁画——壁画创作与设计》著作,入编高等教育“十一五”全国规划教材。专著《水粉人物写生》一书,纯属徐志坚教授绘画技法的展示与传授,而在《走近壁画》一书中也大量展示了个人作品的风采,该成果也正是他深厚绘画功底和多门类美术技能得以融会的见证。
“笔格之高下,亦如人品。”可以说,这是一个对艺术、心性和思想严肃认真的人,徐志坚教授常以清代王昱的一段话自勉:“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慨。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这也成了他十多年来研究生教学的首要课程。他我们有理由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徐志坚教授对于美的存在与发现,会在西融合的创造性美术表达中走向更加成熟和辉煌。
(附:徐志坚,1958年出生,籍贯江苏,福建仙游人。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1987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现任福建师大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综合绘画系主任。)
作者:徐志坚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