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我赞赏学术融入苏州的展览” ——访谈“2009-对话园林”参展艺术家贺文斌

 本文导读:在“2009对话园林——中美当代艺术交流展”开幕当天,我们艺术村网采访到了参加此次展览的中国艺术家贺文斌老师。

ARTCUN.COM:您好,很高兴能采访到您,我想针对此次“对话园林”展览向您请教几个问题。

此次展览展出的几幅内容为“后园”系列的作品并不是您前几天的写生成果,请问这是不是与这次“先写生后展览”的展览方式有冲突?

 

贺文斌:“后园”系列确实不是我这几天的写生成果,我属于精工细作的那类画家,由于时间相对紧迫,这次写生的黑白风景作品才只展示了一张。但我并不觉得“后园”系列与这次写生有冲突,它本身就是与园林有关的创作,是我与园林对话的一种方式。

 

ARTCUN.COM:在“对话园林”的写生过程中,不仅有艺术家与园林的对话,还存在有艺术家与艺术家的直接对话、交流。您认为“对话园林”的对话对象是“园林”还是“艺术家”?

 

贺文斌:应该都有吧。时间的紧迫和语言交流的障碍让我觉得十天短暂,与外国艺术家的交流也不够充分和深入,我想其他艺术家也有同感。外地的和外国的艺术家一起游览园林、感悟园林,一起在园林写生,静下心来感受其中的人文内涵和建筑文化,从而反思人与环境,人与历史,西方与东方,在短的时间内激发创作的灵感并诞生作品,我想“对话园林”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对于我,多年生活在苏州这座古城,与园林的“对话”是早就开始的,而这一次的活动我似乎又有新的收获。

 

ARTCUN.COM:在此次展览的写生阶段,中外艺术家聚集在园林进行创作,请问您有没有什么创作体会?                         

 

贺文斌:感受最深的是外国艺术家面对苏州、面对中国园林时的那份新鲜和积极,我觉得他们的“对话园林”更鲜活,这也许是和他们第一次来苏州有关,但不管是哪种情况,这种热忱对创作是非常的好。

就园林本身来说,给我的感受是苏州园林好地保留了地域特色,更重要的是它保留了中国古代文化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艺术家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思考!

 

ARTCUN.COM:在展览过程中,国内的艺术家更多的以架上绘画的面貌出现,而国外的却样式纷呈。您作为参展的中国艺术家之一,会不会有一种自叹艺术表现形式不够丰富之感?

 

贺文斌:实际上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装置及多媒体艺术已经较为普遍,只是在苏州还比较新鲜,这次的展览形式多样是一种很好的现象,希望这次展览是苏州艺术形式多样化的开始。其实不论架上架下,一件作品的智性与思想观念才是优略的关键,架上或架下只是手段而已。

 

ARTCUN.COM:您曾说您的创作离不开苏州这块土地,那么请问您作为一个被苏州滋润了的画家怎样看待这次展览?

 

贺文斌:高水准的评论家介入展览能够提升展览的价值,所以在我看来,有学术的渗透将是这次展览的一个亮点。相对于北京这样的文化中心,苏州是比较边缘化的,艺术的“生态圈”一向都是不完整的苏州艺术家很多往往展览没有策展人没有评论家也没有市场,有点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次展览从策划到开展,投资人、策展人、评论家、媒体都能到位是以往的展览中少的,已经相当完整,我觉得这是今后展览的一种趋势。

 

ARTCUN.COM:非常感谢您的支持,谢谢!

作者:中国艺术村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