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烟灵阁书学散论之一
疲之劳之,情之性之,中国书法之技法,历代有变。然提按与绞转,万变不离其宗。自然与性情,千变互相更迭。以自然为宗,则性情隐于下。以性情为要,则自然为其理。大美不言,自然性情。然心存宇宙,天地玄黄,则书法之则成焉。书者抒也,法者度也。故美,约定俗成,民族风貌。非言艺术天下皆准。故国学以书法为艺术之极则而递变至今日而无绝。方圆之世界,情变之基石。甲骨金文,巫魂起舞。三才为用,人定胜天,隶书天下,性情为要。魏晋玄学,书学更变,二王书风,回归自然。唐,宋,元,明,清,各有互变。然兴废有时,循自然,性情而变。非一人之自觉,得源流之变迁,应时而生,则艺术风格成矣。今以断章取义烟灵阁评八大山人之余绪,隐忍疲惫之苦。漫谈书学。重在无用之技法,介绍碑帖及书学。虽不合时宜,然更有必要。艺海沉沙,烟灵阁散论书学,以此开篇。
996 次阅读 | 390 个评论
烟灵阁书学散论之二
2010-08-24 02:57
烟灵阁书学散论之二
哲思难为,性情难收。水即为空。水即为实,水即为虚。故中国书法以笔言墨,故分方圆。以墨言笔,故称虚实。虚在心,实在有。故物象与哲思相接,此笔法之肇始。因人而异,因物触怀,合之性情。因气而生,因韵而存,合乎自然。以平面概言立体,以渐变替代透视,合之乎心,得之自然,故言法度。上下伸展以篆书为极则,左右伸展以隶书为极则。法度约定俗成。大美约定俗成。文字之造,字体变迁,时代更迭,皆为法书。字体之变,直接天地之概,故言气势。然性情自古亦然,阴柔美言世界,故可取法各代。质以代兴,妍因俗易。故代代有分。循变而生。
372 次阅读 | 121 个评论
留下脚印
烟灵阁书学散论(史话)之一,商代以前的书法
烟灵阁书学散论(史话)之一,商代以前的书法
石器时代,文字已生。以毛为笔,书写画图。变化奇观。漫想古意,先以毛蘸血而书,后蘸漆而写,笔画形如蝌蚪,故曰蝌蚪文。毛笔弹性变化俱佳,故书写佳妙兼备。
史前回顾,传说为实。神农见佳禾八穗而作穗书。皇帝见景云而作云书。少昊作鸾凤书。帝尧作龟书。美生其象,写成文字。
我国可靠之史,自商代始。夏朝传说,未见实物。陈思《书小史》言:禹因九牧而贡金,铸鼎象物,故作钟鼎书。此事屡见《左传》,当非虚构。现今鼎已失,而字无考。夏代钟鼎无可靠之物。衡山岣嵝峰,原有《神禹碑》,人称《岣嵝碑》。有七十八字,传说为夏禹刻。唐韩愈,刘禹锡歌咏其事,殊不足信。原石无存。明代杨慎摹其字加释文刻石,其字与大篆相距甚远,不可识别。冯云鹏《金石锁》尚有“出令聂子星纪齐春其尚已巳”大抵从《汝帖》《绛帖》摹来,字近大篆,无从可考。杨慎《金石古文》载庐山紫霄峰有大禹刻字七十,“鸿荒漾余乃撵”可识。皆不可信。
228 次阅读 | 46 个评论
烟灵阁书学散论之三
2010-08-26 08:01
烟灵阁书学散论之三
学书当从方笔始,起收提顿见笔法。方笔用顿,园笔用提。顿,易习笔力,多得雄强。提,空言气力,掌握不易。书法之道,方圆兼用为多。纯方纯园者较少。《郑文公碑》纯是园笔。《龙门二十品》多数为方。细加品评,咀嚼其味。合于笔性。临习书法,先方后园,循序渐尽,达之心性,妙造自然。
烟灵阁书学散论之四
2010-08-28 06:11
烟灵阁书学散论之四
魏碑方笔,起收行进。无往不收,无垂不缩。笔毫侧起,转中锋,分毫侧收。笔法外实而内虚。细言其动作,其起始须有六个动作,方可合于哲理与笔性。即:空回(笔),(侧起)顿切,提笔,侧转中锋,按下,涩进。起始瞬间,提按之功,分毫之力,水散笔锋。笔毫分左,中,右三部分,各司其职,言之性情,言之形貌。故笔性之悦,须倾十年苦工,化为手足。如若含糊其辞,分毫不清,何言绞转?楷书以提按为形质,绞转为性情。草书以绞转为形质,以提按为性情。言笔法,言性情,言哲思,言自然,笔合之,情悦之,则书成矣。
299 次阅读 | 106 个评论
烟灵阁散论书学(史话)之三周朝的书法
周朝的书法
周代已始,钟鼎铭文渐长。铭文的位置,或在外面,或在里面,或在边缘,或在器底,位置不定。铭文最长的,首推“毛公鼎”,文长四百九十七字。“散氏盘”文长三百五十七字,字多完好。周器铭文达二三百字的不少,百字或百字以下的则更多了,钟鼎铭文,朴拙,雄健,浑厚。学之不失浑厚。
周朝之书法之可见,除钟鼎外,尚有刻石,欧阳修《集古录》载周穆王刻石有“吉日已”四字,刻石于赞皇山上。据《穆天子传》但云登山,不云刻石。赵明诚《金石录》亦有记载。但字纯为小篆,不可靠。“延陵季子墓碑”传为孔子所书。文为“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虽是大篆,亦难以置信。
石鼓文,唐宋之学者定为太史籀所作。金人马定国乃专从石鼓研究,认为是周时物。石鼓文是大篆与小篆的过度文字。近人则多认为是先秦的石刻,各有道理,皆同于籀的时代。石鼓文刻石著作,有二十几种。
《广艺舟双楫》云:石鼓文如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采。石鼓文为最早之刻石,字势雄健,结构天成,贵为至宝。
石鼓鼓数有十。今拓尚有二百四十多字。
传说轶闻,周文王史佚撰鸟书,又随武王观兵孟津,渡河中流,白鱼跃入舟中,因作鱼书。又因 虞作虎书,又作鸾篆。宋司马作转宿篆,象莲花未开形。鲁秋胡妻因浣蚕,作虫书。书法之性情于传说而愈真切,非死临碑与帖,须妙悟自然心。
烟灵阁散论书学之五
2010-09-06 20:12
中国书法各体因历史而生,时至今日,篆,隶,楷,行,草,各体兼备,皆可为学。今日可言书法分科篆,隶,楷,行,草,各尽其职,各按其分。楷重实用,书写谨严,法度森森,传文达意,交流沟通。草者,直抒性灵,造乎自然,得乎心境。此实用之分,然艺术无分。心悟多思,其意自现。自近世以来,书论诸家常言因科举而束缚书法,此政论合于书论,非正途,而又失偏颇。故楷有楷则,草有草法,篆有篆则。隶同天地。
165 次阅读 | 90 个评论
作者:曹光利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