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写在《等到和好的那一天》之前

写在《等到和好的那一天》 之前------张羿
发表:2013-06-16 22:12阅读:4

 朱久洋行为艺术作品



 



中国文化并不缺少宽恕精神,也不缺少博爱与互助。在地震等群体性灾害面前,中华民族的这些优良传统往往能够充分地彰显。然而,由于终极信仰的缺失,当前中国社会中,冷漠与仇视仍然是一种普遍的存在。

当药家鑫事件出现后,很快即成为社会焦点,大量网民参与到论战中。最终网民的倾向成为决定药家鑫命运的重要因素,事件变成了一起群体性暴力事件,使当事人双方陷入深深的伤痛中,并且仇恨仍在继续……

为了消除当事人双方的仇视,重新思考伤害之后的饶恕,艺术家朱久洋踏上了促进双方和好的艰难之旅。从2012年秋季开始,经过与双方长时间的多方沟通与斡旋,朱久洋终于说服了作为当事人之一的张妙的父亲张平选。作为药家鑫事件中受害者的父亲,张平选愿意放下仇恨,与药家鑫的父亲和好,并希望通过这样一种饶恕与忘记仇恨的行为,打开一扇远离冷漠与仇视的真爱之门。虽然作为另一当事人之一的药家鑫的父亲药庆卫,目前仍然不能完全释怀,因此暂时不愿配合艺术家朱久洋完成《等到和好的那一天》这一作品。但由于张平选的率先配合,这件作品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其最具突破性的重要一环。

饶恕,不仅对于中国人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全人类而言,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人类数千年历史中,伴随仇恨而来的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战争或冲突,以及组织与组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或冲突,是一个恒久的主题。惟其如此,关于饶恕精神的探讨,在21世纪的今天,无疑仍然具有十分独特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文化中并不缺少关于饶恕的伦理元素,但要使饶恕真正成为一种普遍的精神和行为却无疑难乎其难。这根本上是因为道德必须以信仰为基石,而文化并不能取代信仰。通过文化变革重建信仰,重建价值与伦理体系,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之必须。

鉴于此,艺术家朱久洋希望通过《等到和好的那一天》这一行为作品,使因为仇恨互不往来的人们在艺术作品中达到和解,力求正面、积极的价值,也为当代艺术实践树立建设性的标杆。我们期待这件作品的影响,能够远远超出艺术本身,而给整个社会带来一些启示!


作者:张羿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