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朱久洋行为艺术作品
中国文化并不缺少宽恕精神,也不缺少博爱与互助。在地震等群体性灾害面前,中华民族的这些优良传统往往能够充分地彰显。然而,由于终极信仰的缺失,当前中国社会中,冷漠与仇视仍然是一种普遍的存在。
当药家鑫事件出现后,很快即成为社会焦点,大量网民参与到论战中。最终网民的倾向成为决定药家鑫命运的重要因素,事件变成了一起群体性暴力事件,使当事人双方陷入深深的伤痛中,并且仇恨仍在继续……
为了消除当事人双方的仇视,重新思考伤害之后的饶恕,艺术家朱久洋踏上了促进双方和好的艰难之旅。从2012年秋季开始,经过与双方长时间的多方沟通与斡旋,朱久洋终于说服了作为当事人之一的张妙的父亲张平选。作为药家鑫事件中受害者的父亲,张平选愿意放下仇恨,与药家鑫的父亲和好,并希望通过这样一种饶恕与忘记仇恨的行为,打开一扇远离冷漠与仇视的真爱之门。虽然作为另一当事人之一的药家鑫的父亲药庆卫,目前仍然不能完全释怀,因此暂时不愿配合艺术家朱久洋完成《等到和好的那一天》这一作品。但由于张平选的率先配合,这件作品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其最具突破性的重要一环。
饶恕,不仅对于中国人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全人类而言,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人类数千年历史中,伴随仇恨而来的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战争或冲突,以及组织与组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或冲突,是一个恒久的主题。惟其如此,关于饶恕精神的探讨,在21世纪的今天,无疑仍然具有十分独特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文化中并不缺少关于饶恕的伦理元素,但要使饶恕真正成为一种普遍的精神和行为却无疑难乎其难。这根本上是因为道德必须以信仰为基石,而文化并不能取代信仰。通过文化变革重建信仰,重建价值与伦理体系,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之必须。
鉴于此,艺术家朱久洋希望通过《等到和好的那一天》这一行为作品,使因为仇恨互不往来的人们在艺术作品中达到和解,力求有正面、积极的价值,也为当代艺术实践树立建设性的标杆。我们期待这件作品的影响,能够远远超出艺术本身,而给整个社会带来一些启示!
作者:张羿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