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创 作 杂 谈

 

创 作 杂 谈

 

写意创作的快与慢

 

      一般人通常以为画工笔麻烦费时,其实不然,画工笔进入程序后,你按部就班去做基本上就没有问题了,就是有,也有改正的机会。可是画写意泼墨就没有那么简单了,也就是说,画写意泼墨比画工笔更麻烦、费时、费精力。是的,许多画家画泼墨画的很快,几乎是凭借着经验以及惯性在作画,一幅作品可以很快的完成。我以前画写意泼墨不管是山水还是花鸟也都画的很快。快,不一定不能够出好作品,但是,如果你能够慢下来,一定能够出更多的好作品慢,不是在创作时追求与众不同的方式,慢是为了能够有更多思考和体味的时间

      以前看白石老人的大写意作品,感觉是水墨淋漓、挥洒自由,以为是老人行笔着墨一定来的很快。后来看到电视里面放过一段白石老人在画画时的视频,才恍然大悟,尤其你看他画虾时的行笔速度,是十分地缓慢的,根本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快。所以,老人家的作品耐读、耐品。

      慢,可以使你在创作状态下,更多的与作品交流、与作品相融,犹如饮酒品茗,让自己沉醉在美酒的豪放之中、使自己浸润在茶叶柔软的清香里。快了,自然是不容易找到这些美好的感觉的。

      创作在慢节奏中,是一种享受…… 

      就对观赏者而言,凭借着经验以及惯性很快所作出的画,由于程式化的东西多,画者在创作时投入的想法和感情不会多,作品自然不耐读、不耐品,你画的快,人家自然也看的快。虽然是大写意作品,你是否静下来了、慢下来了,在作品中是否融入了更多的东西,一看作品便知道了。

 

   偶然所得与顺势而为

   

      中国画的写意画,在创作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一点,是每一位画写意画的人都会有过的体验。当我们面对一张宣纸时,我们可以明确的是,我们要画一幅山水,甚至再具体些可以确定画某某山水的某个季节的山水。在作品没有完成之前,我们知道的也只有这些了。这是因为我们的毛笔、宣纸以及水墨的材料特性,加上写意创作的方式,使我们在整个过程中,会发生许多我们起先所无法预知的状况,也就是说,会有许多偶然的现象出现。

      有人指责写意画存在的这种现象,我倒是以为,这正是写意画的魅力所在。面对发生的一切,一个画家是否能够处理、应用好,不但能看出他技巧把握的如何,还可以看出其境界的高与低。或许,这样的状态以及创作的作品,更能够诠释艺术的本质吧?

      一个好的写意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更多的享受创作给他带来的快乐。是因为他可以从容的面对在其眼前发生的一切变化,许多的偶然,是他制造出来的,又是他始料不及的,在瞬间他与他的笔墨应该是陌生的,是需要相互沟通后,并把自己迅速地又再次融入其中,并顺势而为,或慷慨激扬、或柔情似水……

      就这样,不断重复着“偶然”产生的惊喜,顺势而为带来的快乐。这样的创作体验本身就让人着迷。

 

作品的章法构图

 

      一幅绘画作品的好坏,章法构图很重要。董欣宾曾经说:“怎么样才会出来精品?一幅好的精品的产生,它应该是由最佳的人,在最佳的时间、最佳的状态下产生的佳构(大意)。”可见好的章法构图,不是轻易可以获得的。 

      说到底,艺术创作运用章法构图,就是画家在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的一个过程。比如,章法构图的空与实就是一对立的矛盾体,这个问题是所有画者都要面对的,不可能逃避。处理的的好坏,就看你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了。如果能够做到,一幅作品看似很满,但是,千笔万笔,自有灵气往来、空阔无垠;作品章法构图看似很空,只有寥寥几笔,则又能够感觉自然实在有物、包涵万千,那你一定是个了不起的高手了。

      说到这里,不免又想起陆俨少先生,在《山水画刍议》一书中,论章法生发有这么一段话:“所以,我的经验,作画不打草稿,虽巨幅经营,也只打一个小稿,安排大体位置,然后下笔,偶然得意,自觉官止神行,奇思壮采,合沓而来。”著名中国画大师陈子庄先生在论名家作画时说:“名家作画,大处落墨,不拘泥细节。例如画鹰,不要总去纠缠它几个脚趾,画三个趾可以,两个也可以,一个也可以,不画也可以,关键是画成之后精神如何。如果总在细处雕琢,终究是斗方名土。”以上大师们的经验,都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作品的大与小

 

      我们知道,作品的大与小不是用尺寸来衡量的。大画未必大,小画未必小,作品的大与小,这取决于画者的修养在作品中的表现。若干年前董欣宾在南京搞了个画展,画面的尺幅都不大很小的斗方,可他给自己画展的名字起的却是《董欣宾大品展》,当时舆论一片哗然。看似调侃,但却是董欣宾对目前展览中在尺幅上不断出现的“大制作”的一种嘲讽。这里并不是反对画大尺幅的作品,有需要我也会去画的。关键是我们应当怎样的使作品更具备艺术魅力,这才是我们应该为之努力的,而不是一味盲目地追求画大尺幅的作品。 

 

材料美

 

      所有的材料都有自己的特性,这些特性构成了材料的美。如何利用好材料的特性,是画画的人必须做的功课。

      我们平时练习绘画,有时片面地着重自己手上功夫的锻炼,往往忽视了对材料特性主动的把握和了解,得到的结果自然是事倍功半。

      实际上,材料无所谓好和坏,和人一样,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哪年记不清楚了,在一次笔会上我看吴一峰老先生作画,他刚刚下笔,立刻说:“这纸不对!”然后稍微寻思片刻说到:“我有办法收拾!”不多久,一幅精彩的水墨山水便完成了。所以,一个画者在面对不同的材料时,能够充分顺势而为,体现、利用材料不同的特性,这才是一个好的画家。

 

 

                     求全责备得与失         

  

      民间有句俗语:艺多不压身,意思是说,一个人多掌握了一门技能也就多了一项生存的能力。所以,多一些本事、技能,只会对你有好处,而不会害了你。  

       就做学问来说,同样如此,博览群书里面的除了有的意思外,还有就是说对不同流派、不同观点,都应该去博览、去学习。所以不管什么儒、道、释、阴阳方术、奇门遁甲、诗词歌赋、《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以及古今中外各种学说等等,能够学习了解多少就去学习了解多少,对自身修养百益而无一害。

       学习绘画,其实也是这样的,古往今来的各家各派,我们都应该认真地去学习,学习的过程中,尽量地去求全责备、刨根问底。也就是说,在了解各家、各派的表现技巧的同时,还要力求掌握他们的审美思想、观点。或许不能够集大成,但是多学对我们以后的创作,一定是有益的。

      无论是学习古今中外传统文化,还是各种不同的艺术思想、技艺,囫囵吞枣这样的学习方法是要不得的,一味地求全责备,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要,不分轻重缓急、不懂得消化、领悟,这样肯定是不行的,自然不会有好的结果。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说的就是学习的智慧。

      当然,不求全责备、不去学、不去了解,你又怎么知道谁是精华,谁是糟粕?所以认识正确,又有好的方法,求全责备有益,否则,将害你一生。

 


人家的“道理”,不一定是你的“道理”

 

      说到问题、说到论理的事儿,最终道理只有一个,实际上也的确如此。一件事情,你这样做是对,那样做就是错,有科学标准、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在那里,所以自然毫不含糊。 

      但是,许多情况下,人家的道理,不一定就是你的道理。换一种说法,他这样做是对的,你如果也象他那样做,也许就错了。空间不同、时间不同、性格不同、修养不同、需求不同,等等的不同,“道理”自然会不一样。

      尤其就艺术来讲,人家的道理不能够成为你仿效的依据,同样,你的观点未必可以救人与水火。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她有着丰富的多样性。就拿一位艺术家来说,他每个不同的时期,都会有不同于其它时期的作品。这样的不同,都有着它不同的道理,我们很难用一种标准去评价。 

      张三性格豪放,对大写意情有独钟,那就任凭他去豪放;李四性格温柔细腻,没有必要向张三看齐,选择自己喜欢的就对了。共性显而易见,个性却千差万别。面对具体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属于你的“道理”就在这里。

 

 

注:过去写的一些短文,重新汇总一下,欢迎批评。

 

2013.9.25

南岛



作者:junchuan_chen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