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宋---影青瓷注子注碗

宋…影青瓷注子注碗(三件套)

 目测法:实测通高28厘米。这套“瓷壶”是盛于宋代的一种典型温酒器,由注壶和温酒碗组成。器身仿金银器型式制作。注壶腹壁至足浅刻六道瓜棱纹,注子小口长颈曲流,带形弯曲柄,流与柄高度相等。壶直颈口,盖沿较长,恰好与壶颈套合,盖沿上有二小园孔,可供串线之用,盖顶塑一尊坐狮形钮,形象威武。托碗为花口,作七瓣仰莲形,恰像一株含苞欲放的荷花,花瓣间刻画着蝶形如意纹饰,十分精美。碗的圈足外墙刻划一圈椭园状花纹,在碗口莲瓣的顶端外侧凹刻出复瓣莲纹,在灯光映照下可见入刀和中途转换方向的位置和力度,这种“半刀泥”的装饰手法为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独有。有趣的是在每片莲瓣的主体位置,在灯光映照下,像一个个虔诚的佛家弟子“打坐”相。

胎体上薄下厚,越近口沿胎型越薄,越近底足胎型越厚,这是景德镇窑的宋代工艺特征。胎质是精细雪白瓷石土。釉是蘊润、晶莹剔透的青白色的玻璃相釉,施釉不到底,釉层极薄,釉的流动性强,难于控制,在施釉较厚或积釉处,可明见较深的青绿色映影,梭边、转角等处均露胎色,所以青白瓷又称“影青瓷”。整个胎体透光,在灯光的照耀下,向外透射出不同于原耒的粉青色泽,而是变成十分柔和的翠绿色,这是“偏光”现象。器身釉面大部分是很细的蟹爪型开片纹,但在壶肩与壶腹的转折处无开片纹,在碗的口沿、花瓣的尖部、内侧的边缘无开片。在足底可见旋转状刮削的刀痕,为土黄色。在碗的内底边缘分布有四个略凹陷的黑点状痕迹。在壶底足上也有与之对应的四亇支烧痕。 

 比色法:釉色色标为C-10M-0Y-10K-0。呈青白中泛黄色调,为景德镇窑青白瓷独有。 

 容重法:壶盖在空气中称重为97克,在水中称重为46克,其体积相当于97-46=51立方厘米。E=97/51=1.90。此值非常适合,所以确定该器物为宋代古瓷是妥当的。 

 微观法:见玻璃相开片纹上翘,有稀疏小气泡,又见土咬孔和光亮点,显古瓷相,证实年代久远。 

 总结:从诸方面测定,本套注子注碗均符合宋影青古瓷条件,可确认为珍稀的宋古瓷器。 

 附件:《据有关报道,这种注子、注碗曾经古陶瓷研究专家赵青云审看,认为是十分珍贵的古瓷,有很大的艺术研究价值,但窑口尚不能确定。后经国家博物馆检测中心姚主任做DX釉的成份测定,发现该釉的成份特征与青白瓷、官窑的四种常量物质含量“相反”,是石灰釉。青白瓷、官窑使用的是趋于石灰碱釉。在瓷釉发展史上,石灰釉采用时间要早于石灰碱釉,石灰碱釉是后期发展变化的产物。另外据中科院光学研究所毕先生解释说:能产生偏光的现象是物质属性所决定的。这套注子、注碗的呈色可能与用料有关,如源于“刚玉”、翡翠、玛璃之类的宝石。所以,这套注子注碗还有待专家学者的进一步研究与考古挖掘的证实。》  

作者:多思牛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