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她的诗画集《黑色笔记本》,采用了“画+诗”的方式编排,可以看出她的“双栖”特色。你很难说她这是诗配画,还是画配诗。其实没有什么配不配,她的画就是画,她的诗就是诗。放在一起的好处是,两种语言可以构成一个乐曲的两个声部,如果你的听觉能够同时欣赏两个声部,在两个声部的交融中听出第三种声音,你的审美感受就是1+1>2;如果你还做不到同时欣赏,那么轮番去欣赏每个声部,1+1=2,也很好。
《黑色笔记本》收录的都是黑底画,尺幅也都比较小,和她的那些大尺幅的、充满视觉冲击力的油画、装饰画不一样。也许这就是绘画中的禅诗派吧,如日本诗歌中的俳句。袁梅近年写的诗越来越喜欢采用三行,犹如俳句。这可能不仅仅是因为简洁,而是希望通过凝练和朴素,来传达一种尘埃落定后的心境。在经过了许多事情之后,在见过了许多人、读过了许多书、走过了许多风景之后,回归到这样一种心境,大概是许多如她这样的人生深度体验者的自然倾向。诗是这样,画也是这样。
黑底画的视觉元素首先就是黑色。有人曾经援引山本耀司的话说:“黑色是一切颜色的尽头,黑色也是一种最有态度的颜色。”其实黑色是创世纪之前世界的颜色,可以说是一切之始。“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光就是从黑色中迸发出来的。袁梅的画,其实就是尝试在黑色中找到裂缝,形成光的舞蹈。看她在这些黑底画上描画出来的形象,多为简单的植物,灵动的鸟,风月,和稚拙的人形,……有很强的原始意味,让人想起那些远古洞穴里的图腾。也许只有这种线条符号,从无边无际的幽暗深处,才能表达出生命在原点的灵动,以及随时可能被黑暗吞噬(还原?)的脆弱。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谢绝未经同意自行拷贝至自己公微号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